从化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从读博到工作,8次面试记录我的不容易
TUhjnbcbe - 2023/10/7 6:17:00
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要多少钱 http://ask.bdfyy999.com/

在毕业之际,谨以此篇纪念自己的博士生涯,感谢这些年帮助我的人!

考博

读研的时候,我的成绩并不算好,导师也没有很重视。其实这里面的原因很大部分在我自己没有好好学习。在研究生的最后一个学年,我想到了读博,因为我觉得自己不喜欢社会上的人情世故,喜欢研究的单纯氛围。

本着“人往高处走”的想法,我决定考出去,考一个高校。于是,我选择了3个化学比较好的高校。大概8、9月份的时候,我开始看着三个学校的研究生院和化学院网站。

从研究生院网站上看历年的考博政策、时间,看考试科目有哪些以及考试时间是否可以错开;从化学院网站查各个老师的研究方向、发表的论文。当时我选导师的标准是:不选千人、长江、杰青,不选领导,现在想想,实在可笑。

确定标准后,我开始给老师发邮件,附上自己的简历(当时没有发表论文,只有本科硕士期间的研究小结),询问是否有招生名额。很多邮件石沉大海,也有很多老师说组里已经有学生要直博,没有多余的名额了;还有老师觉得我的研究内容跟他的研究方向不太符合,很友好的建议我改找其他学院的老师。

最让人郁闷的是有个老师说欢迎我报考,但是学校公布招生简章后发现他没有名额,我再联系他时打不通电话也不回邮件。最后,有A和B两个老师说欢迎我报考,幸好,两个学校的考试科目一样,只是参考教材不同,考试时间也不同。

于是,我在11月份完成了网上报名。这个时候,我还在为了毕业论文的内容奋斗。眼看时间越来近,我时常通宵做实验。后来,在师兄的帮助下,我得以做好了毕业论文需要的实验,却没有时间复习。

春节过后,我早早回到学校准备考试。大概一个月后,我奔赴千里之外的两个学校,开始考博之旅。同学C帮我联系了其在第一个学校的同学D,D帮我找了住宿的地方,还给我一些他们硕士期末考试的试卷。

开考前,我联系了A老师,希望去实验室看看。A老师临时有事,让组里的小老板接待我。小老板问了问我的一些基本信息,比如家是哪的、家里有几口人、有没有女朋友,接着问了问我硕士做的内容,也没问其他专业问题,最后说先好好考试吧。

开考之后,我发现好多内容就是期末考试的试题。可惜本人记忆力有限,一门专业课考的可以,另一门考的比较差。考完后,请同学吃了顿饭,然后坐车赶赴第二个学校。离第二个学校开考还有几天,我住在青年旅社,早上7点去学校自习,晚上10点回旅社。

旅社的环境不错,同住一室的有考其他学校博士的,也有来找工作、旅游的,大家都很好相处。这次我没有去见B老师,因为觉得之前见A老师也没有得到什么帮助。笔试两天,第三天上午面试。面试是英文自我介绍,接着介绍自己硕士的工作,最后是评委提问。

由于事先信息了解的不够,我没有准备英文自我介绍,所以进去后听考试小组秘书一说,我有点蒙,磕磕巴巴的说了自己的基本信息和教育经历。介绍完硕士工作后,评委开始提问了,先问了我硕士工作内容的创新点、意义,接着问我为什么不留在原来组里读博。

我说自己很喜欢第二个学校所在的城市,在硕士学校的城市待的太久,想换个环境,而且对报考导师的研究方向比较感兴趣。紧接着,我报考的导师(也就是我后来的博士导师)问了我对他研究方向的了解,其实我了解的不多,只是跟同学在交流中了解过一些,所以只能简单回答了一下。

导师没有评价我的回答,只是让我留下了硕士导师的电话,面试就这样结束了。考完之后,由于回学校的车票是第二天凌晨,所以我先回旅社退了房,接着自己在市里的景点转了转。为了省钱,晚上就在火车站候车室凑合了一夜。回到学校算了下,这一趟奔波花了多,是我四个月的生活费,心疼的不得了。

回到学校,我开始写论文,等待考博的成绩。第一个学校后面还要复试,第二个学校是直接根据成绩录取。那段时间很煎熬,当时想的是如果考不上,就明年重新再考一次。

大概20多天后,第一个学校初试成绩出来了,我刚刚过线,复试定在4月下旬。又过了一段时间,第二个学校的成绩也出来了,我也过线了,不过没有公布录取名单。其实这时候我还没想好去哪个学校。

过了两三天,第二个学校的导师打电话过来,说愿意录取我,问我是否愿意去。我在十分钟内征求了家人和一位很关心我的老师的意见,然后回复导师说愿意去。之后,我没有去参加第一个学校的复试,只等着毕业。

现在想想这个阶段,自己走了不少弯路,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

(1)没有好好了解哪个方向容易出成果、发文章,也没有好好了解要报考的导师。

其实,只要硕士间多看文献,多跟导师、博士师兄交流,这些信息是很容易获取的。而对报考导师的了解,不应该只停留在看导师发的文章,还应该找那个学校的研究生,打听导师的为人、对学生指导多不多、毕业要求是几篇论文、经费是否充足、课题组是否有自己的体系。

报考导师的级别不应该太高,院士、千人、长江学者的名望固然很大,对以后找工作帮助也大,但是这些人报考的学生也多,还有就是大部分已经不会拼命出成果了,对于需要成果的博士并非首选。当然,有的杰青、长江学者如果近年出文章的质量、数量比较好,这些人是最好的选择。

还有,一些人名气大,但是最近几年的文章很少,对学生也很压榨,为人奇葩。有的老师在自己做学生时成果很好,但独立工作后不一定能出很好的成果。所以,个人建议报考刚参加工作2-3年之内、发表了一些高层次论文的青年千人或者其他青年老师,他们为了考核要求会努力的发文章。

顺利的话,在读博的这几年,他们会达到考核要求,成为优青、杰青甚至长江学者。至于身兼领导职务的导师,还是应该看看其最近几年发表的文章、打听其能否给学生有效的指导,不然可能完全是自己奋斗。而没有老师指导、自己在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里开始工作,困难可想而知。

(2)应该充分发挥朋友的力量,想法找到报考学校的研究生期末试卷,这绝对有用。至于英语,好好复习新东方的考博词汇,问题不大。

(3)关于是否去见报考导师,不少人觉得见了导师被录取的希望就大了,其实不然。导师是想招基础好的,除非硕士导师或者其他关系推荐的,不然见导师没有太大的帮助,因为录取是建立在你的成绩足够好的基础之上。

(4)考博的时间各个学校往往不一样,至少要报考2个,这样万一有一个不中,还有一个可能。而且在第一个学校笔试时,我发现考场里有不少空位,最后的复试名单里的人数基本上就是当时参加考试的人数(报考一个学院的在一个考场)。

这年头,老师多学生少,考博还是容易的。如果两个都考上了,可以在综合考虑后进行选择。虽然这样有点道德瑕疵,但是为了以后的发展,也是没办法的事,导师们也都知道学生们的情况。

(5)眼光不要只限于高校,还应该考虑中科院的研究所和其他国家大型科研院所,比如钢铁研究院、国家纳米中心,这些单位也可以招收硕士生、博士生,有些单位的博士研究课题与企业生产很接近,毕业后工作不用愁。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本专业内的“派系”或者叫“人脉”。每个专业里都有几个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属于“黄埔军校”级别,本专业领域的牛人大多出自这些单位,或者与这些单位有或近或远的联系。

(6)选择报考院校时也应该打听一下博士的学业奖学金和导师补助情况,虽然大家是为了提升自己去的,但是都研究生毕业了哪好意思找父母要钱,况且这段时间是本科研究生同学结婚最多的阶段,如果自己再谈了女朋友,每个月下了基本上剩不下钱。

在这方面,中科院系统博士的补助是最多的,工科院校次之,高校的博士补助高低不同,理工科补助一般比文科的多。

(7)提前规划行程,订好车票、旅馆,带好衣物,看似简单却十分重要,能省去不少麻烦。

读博

入学之后,我开始了新一阶段的学习。由于没有对新方向足够了解、重视,所以,在博一我没能发表论文。后来,在师兄的建议下,我换了一个研究方向,开始有了起色,平均一个学期发一篇SCI二区论文。

在实验紧张的时候,每天早上8点到实验室,晚上12点回到宿舍(因为宿舍12点会关门),每周只有周日晚上休息(就是开好反应晚上8点回宿舍),2、3个月没有去过超市(虽然最近的超市离学校只隔一个路口)。那段时间,每次晚归路过学校正对大门的林荫路,我都会拍一张照片,然后在心里对自己说:这就是所谓的披星戴月吧。

在和师兄弟相处的日子里,我知道了很多学术大牛的名字、研究方向,开始了解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我们常常说的是某某又发了什么文章、拿了什么基金、会不会评上杰青院士、学校又引进了哪些老师。

这些是在硕士学校(高校)很少听到的,也许,这就是不同层次学校的区别吧(注:本人没有看不起低层次学校的意思,只是根据自身经历进行描述)。所以,如果读博,建议还是要往上走一步。

这个时候,不少硕士学校的师弟师妹找我打听考博的事,我一直劝他们要慎重。因为读博的辛苦远非硕士所能比,如果没有兴趣,会很辛苦。博士组里有三个硕士,刚进组时雄心壮志要读博,等到研二下学期发表论文之后,完全没心思读博了。

另外,在国内读博之后不一定就能去高校当老师,“本科”这条规定会限制很大一批人,而且近年来海归越来越多,土博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小。还有,如果以为博士毕业就能拿高薪,那就大错特错了(具体情况在下一部分会讲)。

人们总以为博士的工资和学历成正比,实际上,当前中国很多地方的工资是“脑体倒挂”,看起来体面的白领工资可能没有普通工人的高。那些拿着几十万年薪的高校教师毕竟是少数,而且基本要有三年以上的海外经历,n篇一区论文,这是土博不能奢望的。

不过,博士毕业找一份体面的工作还是不难的。毕竟,全国每年高考人数在万以上,本科录取人数不到万,硕士报考人数近万,录取50万人左右,博士每年招生在6万人左右,博士学位的含金量还是比较高的。

毕业

博士阶段的学习转瞬即逝,很快就到了要毕业的时候。开始投了几个CRO公司,给了年薪18万的offer。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想再跟读博一样累了,而且这些公司高管基本上都有海外经历,土博也没有什么升职空间,差不多2-3年就会转行跳槽。

于是,我转而找高校教职。说到这就要感谢小木虫“找工作”版块,上面关于面试的帖子让人受益匪浅,绝对值得参考。

第一次面试是某高校新入职教授招小老板,该校称之为“校聘副教授”,安家费和年薪都挺诱人,但是考核要求也高,三年两篇一区,非升即走,而且教授手下没有学生。想想觉得跟做博后没什么区别,婉拒了。

第二次面试是某高校新开的专业招教师。待遇一般,安家费可以忽略,科研启动费不多,也没去。

第三次是硕士组师兄推荐的一个学校,去了能以内部价购买教师公寓。可惜当时开始想出国,婉拒了师兄的好意。

第四次面试的是一所省属高校,学院领导很热情的招待了我们几个去面试的博士,不过学校教学任务重,平台并不好,所以最后也婉拒了。

第五次面试,还没有开始,正在等待之中。

总结一下,北方的学校对于土博待遇普遍不好,没什么安家费,硬件设施不太好,科研启动费也不多,唯一好的就是直接入编,没有考核压力。南方高校一般会给安家费,不过一般有考核任务。根据我的看过的招聘信息,给安家费的一般有以下几类高校:

(1)平台好、发展势头好的高校,这些高校往往有考核要求,更有甚者是非升即走;

(2)省会城市以外的省属大学,由于不在省会,这些学校难以吸引人才,当然,这些学校往往不是省属顶级高校;

(3)省属的一些学院,这些学院没有硕士点,难以开展科研工作,只能靠高薪和安家费吸引人才;

(4)中西部高校,比如河南、贵州、广西、云南、甘肃、陕西、山西等地的高校,由于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比不上东部,这些高校对人才的吸引力也不高,于是高额安家费甚至赠送住房就成了招聘时的“标配”。

虽然当地的经济不好,但是必然生活成本低,房价基本上不过万,高校教师在那绝对属于高薪一族。

再说说安家费的事。大部分学校的安家费是分几年发放,人性化一些的学校会在入职第一年发40-50%,剩下的分几年发。而新闻报道中“万安家费、万年薪”只针对诺贝尔奖获得者、杰青这些成名的人,土博就不要想了。

所以,看着20万的安家费诱人,如果分5年发放,每年在工资之外只是多了4万,对于买房的首付,在不少地方还是远远不够。其实,只考虑安家费和工资的观点有点短视,因为高校教师的收入不能看短期。

其他的福利是你想不到的多,比如交通补贴、通讯补贴、课时费、监考费、节日福利,还有就是子女可以直接在高校附属小学、中学就读,这是企业所不具备的。另外,高校教师的工资是随着工龄、职称而逐年提高的,即使经济形势不好企业裁员降薪,只要公务员涨工资,高校教师工资就会涨。

同时,作为高校教师,有不少的空闲时间,接送孩子上下学等照顾孩子的事完全可以应付过来,还有寒暑假,这比起朝九晚五的企业工作舒服了很多。不论在哪个城市,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都比较高,是婚恋市场上的“抢手货”,对于男博士更是如此。

虽然有报道说女人大多不愿意嫁给教师,其实这里指的是中小学教师。而且,“一毕业就买房”的想法是不现实的,除非靠父母资助。

在选择学校上有两个矛盾之处,一个在于自身,一个在于学校。合在一起就表现为:自己希望做科研,但是平台好的学校要求高,很多时候需要有关系才能进去;平台差的学校不需要关系,自己又觉得亏了。

目前,好的学校如高校基本上只找海归,稍差一些的学校会给不少安家费和副教授待遇,但是有考核压力,甚至非升即走;再差一些的学院给的安家费很多,但是没有硕士点没有平台,难以开展科研。

然而,我不想在高校混日子,希望能在科研上有所发展。期间,我想过出国做博后,但是由于文章不够好,近年来国外经济形势不好,导师没钱,所以也没能申请到博后位置。

这当中我也考虑到了其中的风险:博后期间不一定能发表好的文章,几年之后回国,国内高校的要求会更高。所以,后来就放弃了出国的念头。

另外一个出路就是在国内做博后或者师资博士后。这一点其实小木虫上也有不少相关的帖子。目前,国内博后的工资基本上是12-18万,深圳地区可以达到22-30万。但是,博后只是一个高级打工者,两年后还要找工作。

而在高校发布招聘信息时,国内博士和博士后是一个层次待遇,海归博士待遇都比国内博士后要好。三年海外经历,可以直接评教授副教授,国内博后出站只能评讲师。至于师资博后,大多数学校说出站可以申请本校教职。

可是,这是建立在博后期间表现优秀的基础上。当然,如果学校招聘时特别说明“优秀博士必须先做师资博后才能转为教师”,那还相对保险一些。

做博后的好处是,如果博士毕业找不到满意的学校又不想进公司,可以先做博后,出站后还能比较顺利的找高校教职。然而,如果在公司工作过几年再想转进高校,就困难多了。

第五次面试也比较顺利,一所省属大学,很顺利,安家费等待遇也很好,只是学校一直没有给出结果。

第六次面试是一所省属大学,院长很客气,也就通过了,最终结果需要学校决定。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

第七次面试某学校,院领导对我的研究方向挺感兴趣,不过需要做师资博后,我说需要考虑下。

第八次面试,这次算不上面试,因为是去年11月投的简历,结果到了5月中旬学校人事处打电话来问我的情况,说要组织面试。我想了想,说已经拿到offer了,没去。

其实,这几个学校都很不错,学校的平台最高,只是师资博后给人的感觉总是不稳定,想来想去婉拒了。我最倾向的是第五次面试的学校,可惜拖的时间太长,也就婉拒了。这时,第六次面试的学校给了offer,然后我不想等了,同意了。

现在想来,9月份投简历时文章还少,好多学校根本不给面试机会。后来文章多了,面试机会也就多了,才有了选择的余地。而且从学校发布招聘启事、学院面试、报到学校再开校长办公会,这个过程一般要2-3个月。

所以,最好在毕业前半年把论文都发出来,这样才来得及应聘。另外,博士期间多跟老板学学写基金,试着写写综述,不少学校面试时会问有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如果有会加分不少。

本文来自小木虫论坛用户:于u在梦里,转载请注明出处。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读博到工作,8次面试记录我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