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城内那些事。。。
城内古时称马场田,是从化建县之初县城所在地。明弘治元年(年),山民谭观福、张洪祐作乱,被布*司刘大夏平定。弘治二年(年)当局在杨五都横潭村(今花都)设县,五年后又有姚观祖乱。
当局认为县城离“贼巢”太远不便控驭,便于弘治七年(年)将县署迁至马场田。从化新县署在迁至马场田的5年后,即弘治十二年(年),县令林晏下令修建城墙。“城高一丈五尺,厚一丈,基过之,周回五百八十丈”。折算后城墙高5米宽3米,周长米。整个城池呈椭圆形,面积20多万平方米。
建有东门“迎曦”,西门“镇远”,南门“承薰”(又曰来薰),北门“拱极”。因西门正对风云岭,易被山贼居高临下“觊觎”,故此门长年封闭。人们将“城墙之内”的马场田称作“城内”,这就是城内的来由。
城墙尽管建成,但此后的一百年间,从化之乱仍未消停。城北十几里原本有一大片树木可合抱的丛林。明嘉靖未年,流寇大起。为免贼人以树木作掩护攻打县城,县令陈豫章下令砍光树木,砍下的木材则作木栅栏以巩固城池。
城外人可说是活得战战兢兢,城内人则被高墙保护暂得安枕。但城内人“有城墙保护”的日子最终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走到了“尽头”。
抗战爆发,城墙被毁。五十年代,城周边还散落大量倒塌的城砖,这些城砖每块长40厘米,厚15厘米,重30斤。城内居民取砖围果园菜园,砌厕所鸡舍;六十年代“大炼钢铁”,大量城砖砌成窑炉;八十年代,有居民在建房时掘基3米还挖到城砖,可见当年城池之坚固。
古志记载,城内有八条街。分别是崇仁、振武、迎春、宣化、大顺、会善、兴义、从新等八街。崇仁、宣化、大顺三条街南北向;振武、迎春、会善、兴义、从新五条街东西向。
到清代宣化、大顺并称“宣顺街”,到如今已改成“大塘街”。城内东至振武街,南至迎春街、西至宣顺街,北至从新街。
城东的振武街古时有演武场,劝喻住在这里的人不要忘记“武备”。
城西的宣顺街是县衙和学宫所在地。“宣化”,是要住在这里的人想着“王化”。弘治八年(年),知县刘宏主持创建学宫。
如今的从化中学是当年县衙与学宫的所在地,现在仅存学宫主殿先师殿巍然矗立。此殿重檐歇山,高15米,宽12米,是目前从化现存最雄伟的明代建筑,也是从化多年“崇文尚学”的历史见证。它是最早的县学,培养了从化最早的科举人才;年始建县立初级中学。
城北的从新、兴化、会善三条街东西向并列,正对风云岭。三街的寓意是“遵义维新,向善知足”。据说风云岭是白虎局,为保城内居民平安,城市设计者设计了“三箭射山”的风水局。三街的东面振武街有半圆门洞,形如满弓。
城南的迎春街如同当年城内的“北京路”。寓意住在这里的人“沐浴春风”。此街古代叫“迎春街”,坊间叫“市头街”,现代叫“城内路”。当地俚语“市头”是老板的意思,城内7、8户最有钱的老板生意人都住在这一条街上,故称“市头街”。
迎春街尾有小集市,小商小贩在地上铺一块蕉叶或木片,沿街摆卖果蔬鱼肉;也有众多市井之徒,于街尾聚众*博。古时物质贫缺交易落后,当局为“便民利商”,在城内设固定的市。而城外则为荒芜之地,人们“或择以地,或间以日”自发形成集市。人们将城内有固定交易场所的称为“市”,城外无固定交易场所的称为“圩”。由迎春街出了东门,为通济街(即今城内路)。
街头有座供人歇息的知止亭,亭边有棵大石粟树。散民每月逢“4、9”日期聚集此地交易,因位于通济街街口久而久之叫“街口墟”。这也是日后从化*治经济文化中心“街口”名称的由来。
城内人是从化最早的居民,其房屋按八条街走向分布两旁。房屋连片规模大的为坊,如有宝鄰坊;规模小的为里,如崇仁里、仕珍里;(古代五户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块麻石板宽的为街,如有迎春街;三块麻石板宽的为巷,如有张家巷、叶家巷、刘家巷。
当城内铅华洗尽,繁华如潮水渐渐退却,城外的“荒芜”之地却悄然发生沧海桑田式巨变。城南的市头街东接城内路,如今两边已是高楼林立。但三十年前,这一路两边都是鱼苗场,鱼塘边修建简易木厕。内急客匆匆如厕,方便物如手雷炸响水花,鱼儿纷纷跳跃惊窜。
出了城内向东走过城内路,便是市*府、新世纪广场、新城路、府前路、建设路等市中心区域。
但假如时钟回拨一百多年,城内还是孤独地兀立着。城外一片田畴散落零星村落,城东只有西宁路与东城路两条街道;假如时钟回拨三百年,城东还是流溪河的“地盘”——盛世繁华的新城区脚下,曾是河道与河滩。
改道前的流溪河从石角潭(今金瓯广场)从东往南流到鱼樑尾(今东成路口)、陈屋一带,再由南往西流到古楼潭(今荔香村)、原华侨大厦附近。八十年代初华大门前还有一眼龙井水,筑成三米见方。
一到夏天许多小孩就到这里泡澡消暑。流溪河在华大这里突然拐个弯向南,沿青云路方向流经门口江(今雄丰村)、洪山围、一直到蓝田基围(今荔枝花园)出口。其中门口江就是“家门口有条江”的意思,尽管仅存名字上的意义,但它却是流溪河当年流向的历史见证。
门口江有所门口江小学,前身是民国32年(年)创办的环城乡小学。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来到这所小学视察,并亲自提议将“门口江小学”更名为“流溪小学”,并一直沿用至今。
城东北的振武街北接环城路。路口有座常年香火鼎盛的北帝庙,逢初一十五求签问神者众。城内人至今还保留大年初一子时过后“抢香”的习俗。北帝庙的“香火灵验”似乎也“感染”对面的一棵年树龄的大榕树。
细想一下,是先有大榕树后有环城路——是人侵占了树的“地盘”,而不是树“挡”了人的路。
“伯公树”原是环城路上众多大树中的其中一棵,只是如今它们所剩无几。在振武街生活了半个世纪的老城内人容姨告诉我,以前环城路的位置就是昔日城墙的所在地,城脚有一条杂草丛生的小路,城墙外长满大树。(完)
-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