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平境内早先的个自然村中,有六个带“壁”字,它们分别是原云泉乡的张壁,牛庄乡的丁壁,北诗乡的上沙壁、中沙壁,西沙壁,拥万乡的化壁。原北诗乡的三个“沙壁”,現已归并为两个,西沙壁并入中沙壁,成为了一个村。当时为了便于记忆,当地百姓还将其编成了顺口溜:“仨沙壁,俩靳寨,当中圪夹了个鼻圪台。”俩靳寨指东靳寨和西靳寨,“鼻(毕)圪台”指毕家院。高平境内绝大多数的村庄以姓氏得名,姓氏后面加“庄、寨、村、家、院、山、沟、坡、河”等字,联合起来构成村名,如郭庄、董寨、王村,张家、毕家院、赵家山、乔家沟、张家坡、李家河等,但丁壁、化壁、张壁和沙壁中的“壁”字是什么意思呢?“壁”最常见的意思是“墙壁”,但它在古代还有一个意思,指*事壁垒。《古今汉语词典》中对壁字的解释第三、四条如下:“(3)营垒,*垒。(4)筑营驻守。”我们常说“坚壁清野”即此意。由此推断,丁壁是丁姓将士最早在此筑垒驻守,张壁是张姓将士最早在此筑垒驻守,同理,沙壁是沙姓最早在此筑垒驻守,化壁是化姓最早在此筑垒驻守,这些驻守将士的后代在此定居,子孙繁衍,后渐渐形成村庄。张姓和丁姓在高平十分常见,那么有人会问,高平有沙姓吗?有,只不过现在很少了。沙姓要么是在很早以前某个时期举家迁徙他乡,要么家族不旺,没有繁衍下来。高平陈区的沙院,神农乡的东沙院和西沙院就和沙姓有关。沙姓还和神农炎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沙姓是中国古老姓氏之一,关于沙姓的起源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沙姓的得姓始祖是神农氏,为炎帝之后。炎帝为部落首领时,其下有臣夙沙氏,后省改为沙姓。
化姓尽管也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但化壁村并不是化姓建村的。这还得从化壁村名称的演变说起。
曾有人向我询问过化壁村名称的来历,我当时借用一九九八年出版《高平地名志》中的解释应付了一下,但自己觉得也不能自圆其说,没有逻辑性,让人难以信服。其实《高平地名志》中关于村庄名字的由来有些属主观臆想的,经不起推敲。如《高平地名志》中解释米山孝义村时,说此村原来叫凤凰村,由于清朝一品大员祁贡的“忠、孝、节、义”而改名“孝义”,但事实上,在崇明寺现存的北宋淳化二年()《创修敕赐圣佛山崇明之寺记》中就有“孝义村”人捐款的的记载,可见北宋时此村就叫孝义村,和祁贡无关。所以,要想真正了解村庄的历史,必须从古碑记,墓志铭中寻找答案。二仙宫中元代至元五年()立石的《重修真泽行宫记》碑中记载,化壁村原来叫“话壁”,属泽州高平县举义乡。明天启七年()立石《南村重修二仙宫壁记》记载:“高平举东乡十六都话壁里韩村东二里人民同心。”清同治十二年九月()立石的《重修灵贶宫碑记》记载:“时山西泽州府高平县举东乡诗韩两里话壁十六都,离城四十里翠屏山,重修灵贶宫。”当时撰写碑文的都是识文断字的文化名人,不可能把他们熟悉的村庄名字写错,只是后来的人们不解其中含义,贪图书写方便,“话壁”才变成了同音的“化壁”,并逐渐固定下来。话姓属百家姓之一。话姓氏的渊源有两个,一个源于姬姓,出自传递君主旨意的宣令官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譮”,籀文,即“话”。在春秋至战国时期,周王朝和诸侯国皆有所谓“譮从”,就是专门传递君主旨意的宣令小官“话从”,多是忠心耿耿的君主心腹,相当于后来的宣旨钦差、现代的通信员。譮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譮氏,简笔为话氏。
另一个是源于嬴姓,出自北宋时期宋太祖第四世孙庆国公赵令譮,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此村的人绝大部分姓赵,这也进一步反证了此村以前一定叫话壁。据史籍《宋史?孝宗纪》记载:“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讳昚,字符永,太祖七世孙也。初,太祖少子秦王德芳生英国公惟宪,惟宪生新兴侯从郁,从郁生华阴侯世将,世将生庆国公令譮,令譮生子偁,是为秀王。”宋孝宗即位后,祖父庆国公赵令譮的庶支后裔子孙不得以字冲帝讳,因此其中就有族人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譮氏,但由于“譮”是古籀文字体,拗笔,便以宋文“话”简之,称话氏。宋朝灭亡之后,话氏又恢复为祖先原来的赵姓。结合张壁、丁壁和沙壁的来历,从逻辑推论上解释了话壁村的来历。
这几个村在明中期还属较大的村子,但明崇祯年间流寇四起,瘟疫流行,十室九空,高平县人口骤减,入丁人口仅有六万二千多人,好多村庄人口稀少,于是将原来的一百六十一里并为百里。其中话壁里就在撤并之列。清顺治版《高平县志》中“里甲”一章记载:“旧有话壁里,在县东三十里,其庄四:南村、北村、长畛村、庄里村。盖古屯垒地,如丁壁、沙壁之类。”“沙壁里在县东南三十里,其庄四:上沙壁村、下沙壁村、东靳寨村、西靳寨村。”“旧有石末南里,在县东南四十里石末村。又丁壁里,在县东南三十里丁壁镇,又双井分南、北。今俱归并。”
张壁村属十四都南庄中里,因村子大,只包括张壁一个村。耐人寻味的是沙姓在沙壁村早已绝迹,丁姓在丁壁也已消失。
据丁壁村民们讲述,丁壁以前有个丁阁老,后举家迁到了泽州县的上城公村,最后一位姓丁的老太太在前不久去世,现此村已无丁姓。话壁村也无话姓,但与之有关的祖姓赵姓现在占多数。张壁村的张姓在全村也不足一半。
这几个和*事防御有关的村庄到底始建于何时,目前尚无确切证据,不敢臆断。有人可能会联想到长平之战,其实,据专家估算,战国时期七国总人口才三千多万,古上*地区以十七座城邑为主,大多数村庄还未形成,或者规模很小,現存村庄中多数始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在翠屏山的那块元至元五年立石的《重修真泽行宫记》中关于话壁村来历有这样一句话:“实乃古话阴之徴邦。”我是这样理解的,“话”指北宋庆国公赵令话,“阴”古通“荫”,荫庇之意,“徴”,征之繁体,此处指征收赋税,“邦”此处指封国,白话可译为,“话壁实际上是受早先北宋皇族庆国公赵令话荫庇,征收赋税的封地。”此碑已有近七百年的历史,古之人不余欺也。由此可推断话壁村很可能始于北宋时期的*事屯垒。我们应本着疑古、信古、考古、释古的态度去解读那些有趣的村庄历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