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残障儿童生活点亮欢乐多彩未来
孩子正在接受一对一的认知训练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然而,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从出生的那天起,或智力存在缺陷,或患有脑瘫,他们的父母承受着别人无法想象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一声轻微的叫喊,一个蹒跚的动作,他们的一举一动,都需要比正常小孩多付出千百倍的努力,他们的未来也布满了无数荆棘和挑战。
在我区残疾人康复养护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康复中心”)里就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身体受疾病影响,发育水平远低于同龄孩子,他们是一个需要爱心的群体——残障儿童。面对着命运发起的挑战和压力,残障儿童应该怎样学习、生活?这些特殊孩子该如何面对未来呢?近日,记者来到康复中心,了解残障儿童的康复生活。
因材施教一对一康复训练助孩子成长
来到目的地,记者循着老师教导孩子们的声音走进了康复中心的训练场所,只见在两名老师的耐心教导下,几个孩子正在慢慢提起脚步。记者很难相信,眼前这群可爱的孩子,竟是一群生活在困难重重的世界里的脑瘫儿童。
“孩子们正准备开始做康复训练。”康复中心的邓老师向记者介绍,在康复中心内共有90多个残障儿童参加康复训练,分别有脑瘫、自闭症、智力障碍、精神发育迟缓、语言障碍等不同残疾类别的孩子。“他们每天早上或者下午都会来做训练。”
随后,记者跟随邓老师来到了孩子接受一对一训练的单间,房间里一名老师正在教孩子读书认字。“这个是什么呀?”“小猫在哪里呢?”随着老师的提问,正在接受训练的小朋友一下子就指出了图画中的小猫,“这个,这个!”孩子兴奋地告诉老师。据邓老师介绍,正在上课的小孩是在接受康复训练中的其中一种治疗课程——认知训练。
“针对不同类型的残障儿童,我们会制定出不同的训练方式。”邓老师说,康复中心主要对脑瘫、精神发育迟缓、唐氏综合征、语言发育迟缓、自闭症的儿童进行康复训练,训练课程包括脑瘫儿童的综合训练、认知能力的训练、言语训练、精细活动能力训练、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以及一些辅助性训练等等。更多侧重于提高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寓教于乐,以提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为主,采用一个孩子一种教育的一对一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同时,我们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更多地与其他人交流,还会安排集体课程。”在邓老师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一个大课室的门口,几名孩子正在专注地观看着拼音教学的动画片,时而扭头看看旁边解释动画内容的老师。“集体课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孩子在个体训练里学到的内容可以得到巩固及泛化,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学习的机会,全面学习全面进步。”邓老师说。
孩子独自迈出第一步老师激动掉泪
经过教室外的走廊,记者看到墙壁上贴着一些漂亮的图画,旁边还挂着一些精致的小盒子装饰。“这些都是孩子和老师一起完成的图画和手工。”邓老师介绍,这也是孩子们训练的一部分,让孩子做手工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走进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教室,3名老师正分别和孩子做肌力训练。“来,我们开始训练。”一名老师正按摩着小朋友的小腿,一个简单的动作,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你看小朋友的手脚都绷得紧紧的,这就表示他现在非常紧张,老师在帮助他放松身体。”邓老师在一旁解释道,随后,那名老师慢慢地伸展小朋友的双腿,用训练道具支撑着他的上半身,慢慢地扶他站起来。
“其实每个老师都很不容易,一个平常人看起来很简单的动作,老师要不断重复教导孩子,少一点耐心都不行。”邓老师说,如今康复中心有50多名帮助孩子做康复训练的老师,他们在辅导残障孩子的工作中都是用心去和孩子们交流,作为这群特殊孩子的老师,要付出比教育正常孩子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精力和耐心,她们就是孩子们的第二个“妈妈”。
在肌力训练教室的另一边,迎面走来了一个三四岁大的小姑娘,大大的眼睛,圆圆的小脸,穿着一身粉色的衣服,正用一双乌溜溜的眼睛看着记者。据邓老师介绍,眼前的小孩在九个月前来到康复中心接受训练的,由于发育迟缓,她迟迟不会走路。“现在这个小姑娘已经会走路了,还走得比谁都快呢!”邓老师说,经过康复中心老师们的悉心照料和训练,小姑娘慢慢学会了走路,“当她独立迈开第一步的时候,帮助她训练的老师当场就流泪了。”
“其实只要这些孩子能够快乐地学习、生活,每天都有所进步,就是老师们最快乐的事情。”邓老师说,不少经过长期训练的孩子已经从不会说话进步到可以说一些简单的话,从不会站起来到自己走路,甚至有的孩子已经恢复到像正常孩子一样上普通小学,唱歌、跳舞、学习文化知识。
为使子女康复父母每天坚持陪练
残障儿童历经艰难,跟不上同龄人的脚步,最心痛的莫过于他们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们能快乐地生活,能慢慢康复,不少残障儿童的父母都选择陪伴孩子们接受康复训练,以此来告诉他们并不孤单。
在康复训练教室里,一名家长正配合老师陪着幼小的孩子进行肌力训练,不时还温柔地称赞努力训练的孩子。据邓老师介绍,这位小朋友叫小伟,今年两岁多了,家住良口,每天早上,小伟的妈妈就带着他乘坐公交车来到康复中心训练,中午训练结束就坐车返回,就这样,陪伴孩子训练已经将近三个月的时间了。
“辛苦当然是有的,但孩子能慢慢好起来,能自己吃饭、穿衣,对我来说已经是很值得了。”当记者问到每天长时间坐车来回只为了训练一两个小时辛不辛苦时,小伟的妈妈笑着回答道。“来,姐姐帮你拍照,快看着姐姐笑一笑。”看到记者想捕捉小伟训练的瞬间,他妈妈立刻逗小伟笑,“他很喜欢拍照的。”小伟妈妈的豁达开朗令人动容。
除了小伟的妈妈,还有很多家长坚持每天陪伴孩子做康复训练,从不落下一天。“有时候看着孩子训练久了还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有些家长会在训练中对孩子严厉呵斥。”邓老师说,有的家长可能因为过于担心孩子的训练状态,会显得很急躁,“在呵斥了小孩后,家长跟我们聊天的时候会表示很后悔,通过老师对家长做的一些思想工作,才慢慢平复下来。”可怜天下父母心,尽管如此,家长们还是一如既往地投入巨大的心血陪伴孩子训练,有的甚至放弃了工作。因为对他们来说,孩子能多说几句、多走几步就是最大的欣慰了。
“其实我区的残障儿童远远不止90多人,如今还是有很多家长不清楚我们这个机构,不能及时带孩子来做免费的康复训练。”邓老师希望能有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