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大山里的ldquo兴趣班rdquo
TUhjnbcbe - 2020/12/28 17:08:00
白癜风诚信企业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6169831.html

在罗洞片区那片热土上,

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

除了工匠精神,

这里还洋溢着一股浓厚的文墨气息,

甚至正流淌于每个人的血液里。

文明之风

吹遍罗洞工匠小镇每个角落

在一间老屋内,穿着印有“双凤书院”字样围裙的小孩坐在日字凳上,握毛笔学写字;另一间泥砖房内,一群孩子围着音乐老师,老师的双手在黑白琴键上自由跳跃……这间墙壁都没粉刷过、红砖裸露在外的老屋便是双凤书院。

孩子在双凤书院学习书法


  双凤书院坐落于双凤山下的上罗村。最初,考虑到让村里的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有好去处,免去家长们无暇照料的顾虑,村里7名村民商议在村里建一个公益书院,教小孩书法和美术,就这样,在年,一个18平方米、能容纳10个小孩的书室便由此诞生。这个由废置屋舍简陋修葺后改造而成的书室一开,就引起附近村民的兴趣,10个名额一下子就被抢光了。教室内,上午学生握着毛笔,蘸上墨水临摹;下午,学生学国画。时常有小孩在窄小的门外探出头来,旁听别人上课,而书室外的空地也有小孩骑着单车一圈又一圈地打转。


  随着找上门的人越来越多,几位创始人都意识到书院必须扩大。年,上罗村委与当地村民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会上大部分村民都同意将村中一座闲置的老屋租给书院,扩大教室。这间老屋原来是租给别人放蔬果的,每年能有1万元的收入,如今以元/年的价格租给了书院。

邱国健指导学生书法


  年暑假,书院其中一名创始人邱国健在网络平台分享了孩子们学习书法的视频,外界开始
  由于乡村教学资源匮乏,钢琴有了,但老师却辗转换了几轮。然而,这似乎丝毫没有影响村里孩子们求贤如渴的心情。这个开在大山里的“兴趣班”,打开了山村孩子对知识的好奇之门,也打通了文化下乡的“最后一公里”。


  而另一边,一个坐落在罗洞村委三楼的乡村书吧于近日投入使用。书架上,*治、法律、经济、文化、历史、卫生、农业科学等不同学科的书籍分门别类地摆放着。这个占地面积只有40平方米的地方,有着近1册的藏书,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村民在罗洞书吧看书


  据罗洞村*支部书记、主任刘杰彬介绍:“自从书吧设立以来,不少村民改变了过去围坐闲谈、打牌等习惯,变成经常到书吧来‘充电’。瓜菜种植、健康养生等工具类书籍常被借阅,而村民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会互相交流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水平。”


  不仅如此,这里还是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早在本月初,一场接地气的新时代文明实践轻骑兵进基层宣讲活动在罗洞村委开展,赢得广大村民一致好评。参与活动的村民纷纷表示,现在罗洞片区发展得越来越好,文化氛围也越来越浓厚,他们也期盼能有更多同类型的活动到来,让他们的脑袋也“富”起来。


  环境的美化、项目的引入、文化的盘活让罗洞片区的村民对未来增添了更多期许。据江埔街有关负责人介绍,如今,罗洞工匠小镇的工匠培训、特色民宿等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兴起,下一步将致力于对小镇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全面提升公共配套设施和人居环境,构建起乡村工匠创意文化产业,助力村民增收致富,将小镇打造成传承和延续工匠精神文化的精品特色小镇,实现与锦洞桃花小镇连片发展,资源集约,互融共生。

文字:江楚君、区委乡村振兴办宣

图片:邝健华、余伟文、江埔街宣、菁木山舍宣

视频:*宇鹏

编辑:利文婷

初审:陈治

编审:梁伟东

审核:邬影红

(本文由“广州从化发布”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任何媒体、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山里的ldquo兴趣班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