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加快户籍改革以促农村剩余劳动力移向城镇,热点资讯,
我国的工农关系构建仍然面临着城乡发展和工农业发展失衡进一步加剧、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固化、相关涉农法律法规发展严重滞后等问题和挑战
文/张厚明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已经上升为新的历史时期的国家发展战略。
但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差距日益拉大的现状,对于当前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关系构成了严重挑战。
顺应发展阶段变化的特点,协调和均衡对农业和工业这两大产业的投资比重,适当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推进小城镇建设,缓解城乡就业矛盾,成为当前构建新型工农关系的重要抓手。
三大历史机遇
*策机遇。当前,国家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的*策取向,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一致支持,可以说,目前我国以工补农的*策环境是无比优越的,这就为该项*策的执行和实施以及各项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可靠的保障。例如,*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策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国家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问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策措施,鼓励农民工进城务工及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充分保障广大农民工的各项权益,这些都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策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策保障,并奠定了扎实的*策基础。
综合国力日渐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已经具备条件。总体来看,当前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已经建立起来,工业化进程已经总体处于中后期,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有的已经处于中后期阶段。按照国际上工业反哺农业转折期的参照值来看,目前我国的大部分指标均已经超出,这些情况说明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展望未来,我国经济还将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这将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业反哺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从城镇化发展水平方面看,我国正处于不断加快发展的阶段。具体来看,预计未来我国要达到发达国家目前的80%的城镇化率,至少需要30年时间,也就是说,我国还将迎来长达30年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期。中国城镇化的大步加速,将显著改变当前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现状,并给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并进而解决“三农”问题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
四大现实挑战
从当前来看,构建新型工农关系还面临着现实的挑战。
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呈现固化趋势。
近年来,我国城乡的发展差距一直呈现不断扩大态势,突出表现为我国城乡之间收入的绝对差距一直处于不断扩大的趋势之中。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是2.6:1,到了2013年这一比值增长为3.03:1。我国不断拉大的城乡差距直接导致城乡发展的严重失衡,大量生产要素从农村流向城市,广大农村在发展能力、发展机会等方面均严重落后于城市,最终导致了“农村越来越穷,城市越来越富”的极端分化局面。不合理的户籍制度、不平等的社会福利制度和城乡不同的产业结构等因素造成了我国独有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格局,且此种格局目前呈现进一步固化趋势。
工业和农业发展严重失衡,制约新型工农关系构建。
长期以来,我国工业和农业发展呈现出严重失衡局面,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还在持续扩大,这种现象若不及时加以改变,将阻碍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及新型工农关系的构建。长期以来,大量的农村生产要素集中向城市单向流动,导致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不断扩大,由此导致工农业发展失衡。有数据显示,我国农业和非农产业两者人均创造的GDP之比,1990年为1:3.9,2001年为1:5.2,2008年则扩大为1:5.3。当前,我国工业化进程已经整体处于中后期,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不断提速,伴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助推作用日益明显,工业的发展速度及工业内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这就导致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并将继续加大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从而给城乡一体化发展及新型工农关系构建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需求减弱和外部竞争压力加大等挑战。
当前,受恩格尔定律的影响,我国农业发展中来自农产品需求拉动的作用持续减弱,而且这种需求的减弱在未来一段时间还会继续强化,从而给我国农业的发展,乃至新型工农关系的构建带来负面影响和冲击。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57.5%,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67.7%,而到了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6.2%,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9.3%,前者下降了21.3%,后者下降了28.4%,两者均呈现出大幅下降趋势,而且这种下降趋势未来还将持续,这必将给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农产品需求拉动带来冲击。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本身属于弱势的农业受到外部的强大冲击,国际资本大量进入国内农业市场,我国农业发展的外部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使得我国的“三农”问题更加难以解决,从而也给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及新型工农关系构建带来挑战。
相关法律法规发展滞后,农业发展缺乏法律保护和支持。在农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发达国家,其农业的发展已经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这些国家对农业的保护通常上升到法律高度,它们在工业反哺农业等方面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法规,基本覆盖了农业的方方面面。例如,美国为支持和保护农业,就实施了不同的立法方式,即采取临时立法和永久立法。我国在农业法律法规方面发展的滞后,对未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新型工农关系的构建均带来严重挑战,需积极加以应对。
五大主攻方向
第一,协调对工业和农业的投资比重,适当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
当前,要加大对农村基本建设,特别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具体来看,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府财*资金投资的引导机制,以公共财*投资为主导,采取贴息、税收优惠、补助、投资参股等各种*策措施,引导和鼓励其他社会闲散资金等参与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来,以缓解农村建设资金的不足;二是积极鼓励邮*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参与到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来,针对经济效益好的基础设施项目,积极开展收费权质押贷款业务或项目收益权业务等,从而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出贡献。
第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一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相关制度环境建设。尽快出台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与农业产业组织相关的治理结构、税负等规则,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合作。二是积极构建与农业产业化相关的价值链。重点发展和建设“农工商横向产业一体化”,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加强与银行、工商企业和公司等的联系,重点发展农工产业集群,提升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三是鼓励和引导农业生产中的合作与联合。以生产组织来替代个体生产,发挥协调合作效益,规避风险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与合作共赢。
第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推进小城镇建设,缓解城乡就业矛盾。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通过发展乡镇企业来承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进一步深化和推进乡镇企业改革,鼓励广大乡镇企业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明晰乡镇企业产权,支持乡镇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布局,改变当前分布过于分散的局面,发挥集群效应和外部经济效应。
重点推进小城镇建设。当前,我国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还不太适宜向大城市转移,可以先推进农业人口的城镇化,之后再由城镇发展到城市。目前,应积极制定与小城镇建设相关的发展规划,加强和完善小城镇中的通信络设施、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不断加快户籍制度等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因素的改革。此外,还应大力扶持城镇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重点扶持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在解决城镇居民就业的同时,也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来小城镇就业。
第四,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打造工农互惠的公共信息平台。重点加强与农业相关的经济技术信息络的建设,积极推进支农惠农的全国乃至全球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广大农民、乡镇企业以及其他各类工业企业获取生产、销售、管理、技术等各种相关信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工农一体化互惠发展。
第五,重点筹办各类联谊和共建活动,密切工农关系。各类工业企业要以履行企业社会为主题,积极帮助农村地区发展经济,解决部分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千方百计地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各类工业企业在处理与农村的关系时,要及时总结有关经验和教训,认真规划未来,应积极努力探索工农的互惠互利发展途径,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具有时代特点的工农联盟,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做出应有贡献。□
张厚明,就职于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工业经济研究所,主要从事工业经济、产业规划、产业*策和国际经济方向研究。
(原标题:构建新型工农关系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