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芒种时节走农家从化林三原色看剑阁乡村
TUhjnbcbe - 2025/6/14 20:25:00
北京中科白癜风是几级医院 http://bdfyy999.com/

不羁的嘉陵江流经剑阁、苍溪两县交接地带很是调皮,从西北到东南连续扭出十个大“几”。专家说,这是水流从陡峭的山地进入舒缓丘陵的正常步伐。左冲右突,转向的动作很快;逢凶化吉,脱困的姿势很帅。剑阁鹤龄镇化林村就在第一个“几”字的顶上,是这群调皮笔划的领头羊。化林独特的“风水”似乎昭示着这里会有不简单不平凡的故事上演。

化林新貌(视频)

芒种时节,记者采访来到化林,跨田坎钻果园进厂区,走家串户,从化林的“三原色”感受剑阁乡村振兴热火朝天的基层新实践新动向。

“绿”的本色农业生产全域机械化堪称传奇

穿过一条枇杷、柚子树夹拥的水泥路,来到一片错落有致的水田边,我们巧遇了刚用机器耕完地正在返家的张正生。今年76岁的他驾驶着一台手扶拖拉机,突突突突的柴油机轰鸣响彻山谷。关闭机器,我们在路边摆起了龙门阵。

“我这4千多块钱的‘铁牛’比3个小伙子还有劲,一亩地油耗不到20块,干活麻利,效果还好。”张正生家承包了4亩多田地,除了流转的部分,现在自己耕种的只有两亩多,小春采收后不到两天就把土地整理妥当。精神矍铄的张正生,人很豁达,一说一笑。

张家9口人,前些年张正生跟着村里的老板在新疆务工,近七十岁了才返乡。老两口除了照顾上学的三个孙子,勤劳惯了的他们依旧种庄稼,养小家禽,一大家子的瓜菜米面肉完全自给。两个儿子和媳妇在外安心务工,工种稳定收入不错,“每年揣十多二十万现金回家还是莫得问题的”。

张正生做过十几年村干部,对村里的情况比较熟悉。他说,化林村最了不起的地方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基本实行了农业机械化,“三十多年种地都不靠耕牛了”。现在,种土地的人家户户都有自购的农机具,村集体还有价值50多万的两台中型拖拉机、两台小型拖拉机、三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农忙时帮助大家抢收抢种,全村收小春种大春十天半月都能完成。“收割机40分钟完成一亩地,专人操作,工钱只收元,又方便又划算。”

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如此之高,这在外界印象里山高坡陡“蜀道难”的剑门山区十分罕见,堪称传奇。

俯瞰化林

机械化带来的高效,腾出了大量劳动力外出挣活钱。全村1多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的有人,每年劳务收入高达余万元,仅此一项户均7万多。近几年,鹤龄镇农户储蓄余额在全县乡镇中排名第一,而化林人在全镇排名第一,最多的户储蓄高达多万元。

张正生不避讳近些年粮食产量较历史最好时期有所下降,但他认为这是积极调整种养结构、收入结构与时俱进的正常做法。“一个农户光种粮食不挣钱那不行哦”。

“红”的底色战天斗地改造了人居环境

化林村能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传奇不是天生的,而是艰难改造的成果。今年63岁的张茂琦是这段传奇最有力的见证人。做了近30年村干部的他年今初刚从村支书岗位退下来。在化林村村史陈列室前,记者见到了他。

劈山开渠引水灌田(资料图片)

化林村(去年行政区划调整前)幅员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亩,户人,人均不到一亩地。截止去年底,人均纯收入达到多元。张茂琦说,“田地不多但收入不少,能在十里八乡有点名号,这是化林几代人流血流汗拼出来的。”带记者参观琳琅满目排满几面墙的各式各类荣誉证书时,张茂琦神情凝重。

年省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现场

曾经的化林跟剑门山区周边乡村一样,“山高路陡乱石坡,十年九旱缺水喝”,生产能力低,种植结构单一,粮食亩产不过百余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时任党支部书记张正桃的带领下,化林人向穷山恶水开战,综合治理山水田林路,经过十多年的持续奋斗,全村“三山六沟八面坡”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塘、库、堰、渠相结合的水利灌溉网络,总蓄水量达到80多万立方米,人均多方,稻田面积打滚翻番由过去的亩增加到1多亩,亩产超过“一吨半”(公斤);削平70多个大小山包,把零碎分散的一块块田地连成片,不仅稳产高产,而且利于机械化操作;逢山开路遇水造桥,将羊肠小道建成了总长35公里进田地通户院的公路“网”……

储存丰收粮(资料图片)

用当年最时髦的语言总结:汗水浇开幸福花。化林村从开始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年到结束大集体生产的年,16年时间里,累计向国家交售粮食.6万公斤,其中,年一次性交售50万公斤,年交售公粮最多达到77.5万公斤,当年村上拿出22万元现金给社员分红,“10元的票子背了两夹背,户收入过千,最多的领了元”,羡煞不少外地的大姑娘小媳妇。

年年终现金分红22万元

(资料图片。图中人物为时任村支书张正桃)

《人民日报》《红旗》《人民画报》等中央级报刊曾多次刊登化林的先进事迹。周恩来总理称赞化林是“四川的大寨”,全国开展“学大寨,赶化林”活动。化林成为耀眼的典型,各种荣誉纷至沓来。支书张正桃成为剑阁县委第一书记、四川省委常委、中央候补委员。

“金”的亮色科技赋能助跑乡村振兴

化林村的地形就像一面旗帜(资料图片)

“化林村的地形就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几十年来,化林人的艰苦奋斗的确在剑门山区竖起了一面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大旗。新的历史机遇期,化林人在乡村振兴中没有懈怠,继续领跑。”在村里的招商引资企业四川雪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门口,正在这里调研的鹤龄镇党委书记李云辅说起新化林很是感慨。

特色养殖灰雁基地(视频)

“嘎—嘎—”一声声拉长的陌生雁鸣,从新建的0平米蓝色大棚传出,在青山绿水间回荡。一期投资万元的四川雪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灰雁养殖基地坐落在一面山坡上,是远在新疆经商的化林籍企业家杨雪银回乡创办的企业,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主养灰雁、生猪。短短一年多,公司顶住疫情干扰先后出售灰雁多羽,出栏生猪00余头,实现总产值多万元。待总投资1.2亿元的三期项目全部完成后,可辐射带动化林及周边老百姓余户,解决就业0余人,实现年产值1亿元以上。

“人造小平原”上的辣椒试验基地(视频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时任省委书记赵紫阳参加过劳动的铜钱梁“人造小平原”上,20亩新栽的海椒苗株株挺拔,随风起舞。这是省农科院技术指导的化林海椒基地,有序分布着川腾十号、广元二荆条等4个优良品种。距此米,一期投资万元的广元市佳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烘焙、储藏车间即将竣工,已与郫县豆瓣等国内知名品牌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下月将开始按订单生产。目前,该项目带动化林户种植海椒亩,还吸引周边村社种植海椒多亩,单户最大种植面积亩。据项目负责人王家龙介绍,公司生产线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将达到0万元以上,可引导农户参与,户均增收超过元。

农业学大赛接待站可与县城电影院媲美的大礼堂

化林还有一个文旅项目正待包装“上市”,那就是特殊时期留下的珍贵遗产:可容纳人食宿的接待站、可储藏吨粮食的仓库、可与县城电影院媲美的大礼堂,还有村办公室、林管站等等,占地面积逾00平米建筑面积近6平米,保守估值0万元,但怎样开发利用,正在规划设计,准备招商。

鹤龄镇党委书记李云辅谈化林精神(视频

傍晚时分,记者离开的时候,一直阴着的天空突然放晴,美丽的夕照穿过云层装扮着化林的山山水水,镀上了一层明亮的金色。正在谋划村史陈列室提升改造工程的李云辅说,“化林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有着典型的蜀地特征,但发展却突破了蜀地的传统,成为一个值得细细研讨的特殊符号特殊标本。化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是我们乡村振兴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有力支撑。在‘学党史办实事’活动中,鹤龄镇以大抓项目建设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招商引资突破9.4亿元,正在用化林精神引领我们新的实践新的创造,改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的传奇。”

看广元新闻记者青兴海江涛陈静秋/文刘广雷青凉陈平/视觉

编辑:张静校对:李舒婷

审核:李凌

1
查看完整版本: 芒种时节走农家从化林三原色看剑阁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