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灌水 » 经济问题的深层原因在工农业非均衡发展ufyvbnc0
TUhjnbcbe - 2020/6/24 11:14:00
中科技术让白癜风患者早绽笑容

经济问题的深层原因在工农业非均衡发展


[摘要]由于农民购买力不足,使得农业再一次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只不过这一次是以农民购买力不足制约整个经济正常发展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发展经济学的先驱约翰·刘易斯曾经深刻地指出:除非农业生产也同时得到增加,否则生产日益增多的工业品是无利的


            积极的财**策对于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巨大的作用,但这一*策的边际效用递减却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因此,我们必须从更深层次认识中国经济问题的成因。


        中国经济在当前的情况下是由于市场容量有限而增长疲软。仅仅从城市出发,只考虑城市市场是不足以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中国经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工农业的非均衡发展,在于城市和农村的非均衡发展。


        不管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萧条的原因都在于生产过剩,换言之都是因为购买力不足。马克思曾经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即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一方面拼命生产,另一方面则千方百计地压低工人的工资,在生产与消费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缺口,导致了经济的周期性萧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显然不存在马克思所讲的问题,但购买力不足却是市场经济下经济问题的共同根源。深层次原因则是工农业的非均衡发展。


        我们注意到在我国的13亿人口中,9亿多是农民,3亿多是工人(为了简单,我们把农民理解为10亿),换言之,作为个体的消费者10/13是农民,3/13是工人。假定工人创造的价值为20元,个人得10元,工人创造的总价值为60亿元;农民的劳动收入为1元,全国农民的收入是10亿元。考虑到农民生活自给自足率比较高,农民拿出3/10,即3亿元去买工业品,那就还有57亿元要在工业内部去消费,仅有30亿元收入的工人市场容量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


        马克思在论述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时候,曾经指出,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是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这样两大部类的生产者才能顺利地卖出去,顺利地买进来,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由于农民收入的减少,农村市场容量有限,致使我们的工业品即使在结构上平衡、在总量上也是不平衡的,同样在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因而有相当的部分是注定卖不出去的。


        工农业的非均衡发展在我国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


        我们曾经靠着工农业之间的非均衡发展支持了最初的工业化。这种非均衡发展的实现形式是价格结构被严重扭曲的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长期的价格“剪刀差”的*策执行的结果导致了大量农业利润向工业部门和城市人口转移,致使中国农业难以发展。尽管我们早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但由于农业本身的购买力有限而难以有现代化的装备,从而使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迟迟不能变为现实。


        计划经济是短缺经济,计划经济的思路一定意义上在固化二元经济结构。由于短缺,市场对消费的反作用基本上无从谈起。所以中国农业长期的欠发展并没有以制约工业品的价值实现的形式暴露出来,而是以一个封闭系统中特有的形式即农业长期停滞,农民的生活难以为继表现出来的。于是有了中国改革最初从农村开始,有了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上下对农业的关注。


        在中国的改革目标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中国农村改革的最初的家庭承包制的制度安排的边际效用急剧减退。


        这是因为家庭承包制设计的最初目标是提供尽可能多的粮食,解决最低层次的吃饱饭的问题。随着市场化指向的改革和对外开放,一系列围绕农村经济的问题,如个体农民如何与市场对接,规模经营、结构提升、农民增收等问题,都难以在既有的框架内解决,加之农民负担过重,致使在新的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由于农民购买力不足,使得农业再一次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只不过这一次是以农民购买力不足制约整个经济正常发展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历史上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上世纪5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文献中,很少讨论发展中国家农业本身的发展问题,一般都把农业看成是促进工业化的手段,它的作用就是向工业支援剩余劳动,剩余粮食和资本,是从工业品的角度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在发展模式上采取了工业支援农业,并最终挤占农业的发展模式,以至影响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针对此,发展经济学的先驱约翰·刘易斯曾经深刻地指出:“除非农业生产也同时得到增加,否则生产日益增多的工业品是无利的。这也是工业与农业革命总是同时进行的原因,是农业停滞的经济中看不出工业革命的原因。”另一位专门研究农业问题的经济学家舒尔茨,也出版了《转变传统农业》的专著,呼吁转变传统农业。


        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是,发达国家倒是一直保护和支援农业,实践的效果是显著的,这些国家不仅农业发展了,整个经济也发展了。据此,要从较深的层面解决中国经济问题,不仅要有积极的财**策,更应当从根本上解决工农业的非均衡发展。


        笔者的大体思路是:


        (一)切实让农民增收。


        为了刺激内需,我们已给公务员提高了工资,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必须使农民增收。让农民增收,一方面要想办法让农民把蛋糕做大,另一方面要减轻农民负担,即分割农民蛋糕的人和项目少一些,要切实减轻农民供养的吃皇粮的人数,或者准吃皇粮的人数。


        (二)切实改造传统农业。


        要改变传统农业,首先要通过适当的形式,例如公司加农户的形式,使农民的生产面对市场,从市场出发调整和提升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其次是要让农民流动起来。


        我国江浙一带基本上不存在农民问题,就是因为农民流动起来了,很多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就是原来的农民办的。


        在比较利益的驱使下,农民的流动还可以最终反哺农业。第三是要加强对农民及其子女的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在农业问题专家舒尔茨看来,这一点特别重要,他为此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最后是农村土地制度和农业组织形式的变革。农村土地制度可以通过产权变革以及反租等形式与市场经济对接,农业组织形式也应向市场化及规模经济的方向发展。


        (三)国家财*应当支持和保护农业。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不仅要有保护的愿望,还应当研究保护的策略。

1
查看完整版本: 经济问题的深层原因在工农业非均衡发展ufyvbnc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