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官员直播“带货”风靡全国。许多政府官员化身网红,为农副产品代言,成为老百姓眼中的“带货员”。他们使用新技术,“带”出农产品的销路和互联网经济新业态;他们尝试新话风,与万千网友面对面交流,一改人们对领导干部的刻板印象。面对这一新现象,有人盛赞是走“网上群众路线”,也有人发出“不务正业”的质疑。(6月6日半月谈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之间,官员直播“带货”风靡全国:推介两小时,西藏申扎县常务副县长王军强卖出份牦牛肉;上线10分钟,广州从化区副区长周耿斌的直播间涌入10万网友观看……领导干部披挂上阵,站到“直播+网红+带货”的电商风口,取得丰硕的成果。淘宝直播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共有多名县长走进淘宝直播间,为当地商品“打call”。
官员直播“带货”,兴起于新冠疫情期间,本是为地方特色农副产品滞销打开销路的一种无奈之举。谁成想,却成了一种很火的销售模式,大有“星火燎原”之势。网络时代,官员直播“带货”也算是适合网络时代的一种创新,它的存在有其时代性、流行性,故而有其合理性。
但也毋庸讳言,官员直播“带货”也存在一定的作秀成分。在一些地方,出现官员“直播带货”走样变形的情况,部分领导干部将直播间当成秀场,有的地方专门发文搞摊派,有的地方“亏本赚吆喝”,最终蜕变成形式主义。形式主义令人生厌,当网民发现自己变相成了形式主义“剧本”里的“群众演员”时,内心的尴尬、愤懑可想而知。官员直播“带货”还有市场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官员直播“带货”是一种新生事物,既然是新生事物,就不能任其被形式主义所利用,更不能让它被形式主义所害。作为地方主政官员,对直播“带货”要有一个起码的认知,不要带着政绩冲动去做这件事,不要裹挟着形式主义去作秀。
商场是战场而不是秀场,网络是平台而不是舞台。官员直播“带货”,播的是诚信,带的是信任,倘若播错了理念,带错了作风,官员直播“带货”肯定走不远。
地方特色农产品,是“香饽饽”,千万不能让它变质变味。因此,官员直播“带货”须小心谨慎应对,夯实诚信之基,构筑信任之堤,让直播“带货”潮起潮落很分明,成为现代社会的靓丽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