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陈天旭郑海腾通讯员卢秀芸
广州大学:以专业知识助力乡村振兴
为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广州大学暑期期间组织了多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走基层,探乡村。
广州大学文学院学生进行普通话推广课詹慧纯/摄
美术与设计学院学生学习狮扎工艺知识蔡嘉嘉/摄
增长乡村青少年世界视野由校团委和化学化工学院优秀学生骨干组成的“携手黔行”科教思政——乡村振兴促进团,联合安顺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赴贵州省安顺市开展了为期8天的科教思政夏令营支教、乡村振兴调研采风及红色教育基地研学等实践内容。实践团在大田村小学举办“我是小小科学家”主题夏令营,包括梦想微课堂、科学知识普及、化学创意实验、科幻电影赏析等活动,让乡村留守儿童走进丰富多彩的科学世界。实践团还走进路支村,考察当地乡村发展状况和脱贫实干措施,围绕产业致富、强化科教影响力传播、科教优势转化路径等方面形成调研报告。
学生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举办了主题为“同上特色思政课,践行岭南天山情”的新疆民族团结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遴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民族学生组成“民族团结实践团”前往新疆喀什疏附县第三中学,为少数民族学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队员们一改以往传统思政课模式,或介绍家乡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或传播岭南文化,或分享自己的求学经历,或直播多彩的大学生活,或讲述炙热的军旅故事,有趣的讲述不时博得学生们的爆笑和掌声,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梦想、爱国、奉献、民族团结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把“专业实践+”融入思政学习
音乐舞蹈学院学生组成“青春筑梦队”,分成两路,一队成员前往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蕉岭中学开展美育执教活动。队员们利用音乐舞蹈专业特色,为乡村孩子们开展合唱、竖笛、舞蹈等美育课程。另一队成员前往广东省非遗文化船灯的发源地——广福镇进行交流学习,向船灯文化第四代传承人了解船灯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队员们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艺术文化的表现形式贴近现实,充满乐趣,也感受到老一辈艺术家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热爱和重视。
美术与设计学院组建“七彩艺社服务队”,19名队员对汕尾市非遗项目捷胜泥塑、陆丰皮影戏、海丰县海丰纸扎(麒麟头扎作)进行调研并完成调研报告和课程转化方案。队员们走访了泥塑传承人周仲富工作室、陆丰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海丰纸扎代表性传承人谢秋宇工作室,深深感受非遗项目的艺术魅力。
文学院组成“博古通今忆初心,广开言路逐梦行”乡村振兴促进团,在广州市南沙区鱼窝头中学开展返家乡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课程囊括了普通话推广课、历史文物课、新诗鉴赏课以及爱国教育主题党史团史课等丰富内容,丰富的课程内容设置着眼于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宣萱善药行星心博济传
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药学院“宣萱善药行,星心博济传”理论普及宣讲团暑假期间来到广州市从化区温泉镇宣星村,开展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深入走访调研,赓续红色血脉,提升实践能力,让青春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合影江东鸿/摄
义诊服务暖人心为更好地给村民们提供公益健康服务,实践团成员在宣星村开展爱心义诊活动。成员们为村民测量血压和提供健康咨询,对老年人常见病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