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4月29日广州市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目前,从化区共完成碧道建设96公里,其中鸭洞河碧道、温泉环湖碧道、锦洞水碧道等经典示范段吸引众多游人拍照打卡,有力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
从化区水务局副局长李雄伟
从化区水务局副局长李雄伟表示,从化坚持高标准谋划,把碧道建设作为高水平建设幸福美丽生态之城、推进“两区两谷”建设的重要抓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串联特色小镇,全力打造以“山环水抱、田园生活”为主题的碧道。“十四五”期间,将强化责任担当,继续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渠道筹资模式推向纵深发展,再打造龙潭河、罗沙河、莲麻河等95公里碧道,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飞瀑草是水质好坏的一个指向标
鸭洞河计划建设碧道长11公里,其中已建成(一期)碧道长1公里,(二期)碧道长10公里正开工建设。建设坚持安全、生态、景观、文化、经济系统治理,经过半年时间,曾经淤积的河道现已被多个绿岸滩涂、观景平台、生态湿地和亲水步道所取代,初步实现水清岸绿的安澜水系和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净化空气等生态价值。
坚持生态修复为主,守稳筑牢绿色生态屏障。鸭洞河碧道建设以生态修复为主,维持河流天然形态,避免过度人工化,实施生态护岸,避免河流两岸水土流失,维持河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如在广州消失60多年的珍稀植物——“飞瀑草”在鸭洞河流域发现。飞瀑草是水质好坏的一个指向标,它对生长环境的水质要求很严苛,不仅不能有任何污染,还要有适当水流动,冬夏季河流水位要有变化。飞瀑草的重现是从化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的最好证明。
鸭洞河碧道深受市民游客喜爱
创新政企合作模式,构建共建共赢格局。由政府主导实施鸭洞河治理工程,首期投入万元开展河道疏浚、堤岸建设和新建跌水堰,彻底解决行洪不畅、功能萎缩等基础性问题。由生态设计小镇运营企业实施河道景观微改造工程,结合一河两岸生态设计产业发展布局,投入万元“嵌入式”建设亲水驳岸、湿地栈桥、文化长廊等景观节点,打造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小镇“迎客厅”。政企合作共建,碧道建设与周边企业发展相得益彰,形成共赢局面。
筑巢引凤助力乡村振兴
创造人水和谐环境,筑巢引凤助力乡村振兴。鸭洞河在小镇穿城而过,碧道建设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实行集中连片规划建设和水域岸线并治,生态环境得到系统提升,带动更多企业参与投资建设。温德姆酒店、华美达酒店、上水设计酒店等一批高端酒店项目入驻鸭洞河畔,打造休闲度假旅游新地标,把生态效益更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带动当地村集体年收入由30万元提高到90万元。目前,小镇已进驻生态设计企业84家,建成全国首个生态设计产业集群,预计年产值50亿元,年税收2.5亿元。
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变“重建轻管”为“建管并重”。碧道建设融入了生态设计小镇发展理念,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有效调动各方参与河道管护积极性。建立政企村三方联防联治机制,划设21个治水网格,实行区镇村三级河长、企业河长、民间河长、网格员全部入格管理,形成合力推动河道巡查常态化管理。碧道建设带动环境提升与周边企业发展息息相关,企业内生动力主动参与河道管护,发展生态经济产业解决河道管护费用,减轻财政压力,较好解决河道管护问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变“人水对抗”为“人水共生”。鸭洞河碧道建设解决防洪排涝问题,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有力保障沿线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碧道建设以河流为脉络,建设亲水平台、人文景观、休闲步道等工程,并设休憩坐凳等设施,打造亲水游嬉网络。去年“五一”假期期间,客流数量达到10万人次以上,实现了人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望。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杜娟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韵桦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