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他人苦,莫劝人大度”。
第一次见到这句话是在一些评论《神话》中高要和易小川穿越到秦朝后迥然不同的人生经历的文章中。两人本是现代人,相互有些矛盾,却在一次追逐中意外打开宝盒,一起通过时空隧道穿越到了秦朝。身在异国他乡,两人瞬间关系显得特别亲密,成了好兄弟,易小川有些文化知识,又懂功夫,长得也俊俏,侠骨丹心,走到哪都受男女老少的青睐;高要则要憨厚些,只会做菜,他的梦想除了返回现代,剩下的就是在秦朝做一名天下闻名的大厨。
然而,一切在遇到刘邦之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了解历史的易小川知道刘邦是未来的汉高祖,于是多有尊敬,带着高要与刘邦见面,而此时的刘邦还只是个小小的亭长,颇有心机。恰巧这段时间发生徭役逃跑的事件,作为负责人,刘邦和一干徭役都逃脱不了干系,于是计上心头,将目光盯在了易小川和高要二人身上。在刘邦的策划下,他们二人被迷晕,准备作为充当徭役的人选,一人送往长城,一人送往宫里。原本他计划将易小川送往皇宫,高要送往长城服徭役,却又犹豫了。他怕易小川进宫后靠着聪明才智飞黄腾达,而笨笨的高要则难有作为,于是将两人进行了调换,也正是这一换,彻底改变了高要这个人的内心和一生。
进宫之后的高要不仅惨遭阉割,而且受尽太监的欺侮,每天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痛不欲生。在他的心中,原本自己只是个没什么大志向的厨师,只想和妹妹好好生活,却意外来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大秦;好不容易安定下来,决心靠着现代的厨艺在秦朝扬名立万,做天下第一厨,却遭奸人陷害,进到这个地狱般的深宫,他到底招谁惹谁了?
高要遍体鳞伤、独守黑暗的他想了许久,终于想明白了,今日所受的一切苦,都是因为自己没权没势,才会被人陷害欺负,也是在想通的这一刻,他的内心彻底改变了,他要一步一步的往上爬!他那愚笨的脑子也似乎开了窍,原本只会做菜的他,靠着能说会道和精湛的厨艺征服了公子胡亥、丽妃和秦皇的胃,仕途也由此平步青云,直升大内总管。一切都在朝着他的预期前进,而复仇的计划也同时开始了,他要铲除所有欺负过他的人。
而好兄弟易小川呢?靠着主角光环依旧顺风顺水,侠义不改,潇洒依旧,只是变得多情。巧合的是,他们在皇宫中相遇,尽管经历许多曲折,物是人非,但彼此的感情依旧在,高要依然把易小川当兄弟,得了权势依然不望与他平分。易小川在得知高要的遭遇后很是震惊,然而他做的最多的不是帮助他复仇,而是阻拦并劝说高要不要报仇,放下过去。两人由此产生了矛盾。
两人矛盾的激化和感情的分裂是在一次意外后,高要得知历史上的赵高权倾朝野,于是费尽心思去寻找赵高,希望能攀上这棵高枝,却不曾想自己被秦皇改名后成了历史上的那个赵高。摆酒庆祝之余两人发生了争吵,易小川秉持正义之心,怒斥高要利欲熏心,将来要祸国殃民,而高要则反过来斥责易小川假清高、不够兄弟。尤为记得争吵过程中震撼人心的一幕:高要顺着台阶一步步往上,情绪激动,嘴里歇斯底里地嘶吼道:
我就是要一步一步一步一步一步一步地追到最高,我要做赵高!我不要再让别人欺负我了,我要做赵高,我要做一个最高的赵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赵高!
《神话》高要后来的高要心狠手辣,不择手段,已经不再限于报复仇人,而是铲除一切对自己的权利仕途有威胁的人;而易小川由朋友变为敌人,一直在阻挠和对抗高要的前进之路,两人相恨相杀千年之久。到这里,有些人为易小川的正气所折服,为高要的狠毒而胆寒。然而,更多的读者却对高要充满了同情,而对易小川充满了鄙夷,尤其对他在面对朋友高要遭遇不幸的时候没有及时宽慰和帮助他,反而一直在劝他放下,要他以天下的安宁为重并对他进行强烈的斥责的行为进行强烈批判,并总结出文首的那句:
不知他人苦,莫劝人大度。
细细想来,他们的理由无非有以下几点:
第一、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如果不是迫不得已,相信没有人愿意放着光明大道不走,而去闯那条充满荆棘和泥泞的小路。高要的狠毒不是与生俱来的,他原本是个胆小怕事、胸无大志的人,没有丝毫要荼毒世人的想法。之所以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完全是他人和环境的推动、导向。先是被刘邦陷害,干着重活却没饭吃,还要遭到毒打;而后被送进大内,一刀之下失去了男人的尊严;接着进到御膳房,做着最脏最累的活不说,还要遭受其他太监的毒打,连自己唯一收藏的厨具也被打的稀巴烂,还得在总管面前卑躬屈膝,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这已经不是一个“可怜”能形容的了。
高要相同的还有《原生之罪》中的吴文萱,一个孤女,从小被收养,却总是家里那个唯一的多余的人。不仅遭到嫌弃挑剔,还屡屡被养父侵犯,忍受了多年终于伺机复仇。她的罪恶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是被逼出来的,是值得令人同情的,也因为这份同情,知情的邻居没有人愿意揭开发她,甚至为她隐瞒。
第二、寻求不到外界正当途径的帮助,自己替自己申张正义合情合理。
身在权势大于天的秦朝,作为底层的普通人的高要,在面对权势的任意摆弄的时候,是没有丝毫反抗之力的,亲眼看着自己被净身,整日遭受毒打,一切的苦一切的血泪,都只能往嘴里咽。宫里无亲无故的他,无法寻求任何人的帮助,也不会有人来管他的死活,他能靠的,只有自己的忍耐和有朝一日的出人头地,即使牺牲所有也在所不惜。
芸芸大众,像他这样有冤难申的普通人太多了,比如《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原本是个充满正义、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被冤枉入狱后受尽折磨,后来机缘巧合得知有证人能证明自己无罪,并兴奋地找典狱长请求重审自己的案件,换来的却是无情的拒绝和证人的被谋杀。绝望的他,放弃了所谓的正义和遵纪守法,混迹于黑与白的边缘,并成功越狱。即使在我们看来,犯人越狱是件不可饶恕的事,但结合安迪的遭遇来看,他的越狱反而让人觉得应当。
第三、做真实的自己,追求自己的生活理所应当。
相比清高的易小川,高要更让人觉得亲切,因为他显得更真实。他的身上,有着与许多普通人相似的优缺点和无奈,有着真实的喜怒哀乐,既有对易小川的真情,也有在权贵前的虚假,既有对妹妹小月的温柔,也有对仇人和对手的狠辣。他后来的梦想就是我们常人所想的:追求权力和富贵,他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里的人。
高要和妹妹小月而易小川呢?很多人觉得他虚伪。他自命心善,曾坚持不杀一人,后来死在他剑下的性命不在少数;他自觉清高,始终不向势力和权贵低头,却不曾想他能清高的机会,都是上天多次眷顾他的,大部分人都没有这样的好运;他要求兄弟要有侠义之心,应当心系天下,却忘了兄弟落难的时候,自身难保,又何谈天下?
还有一点,那就是高要就算负尽了天下人,但偏偏没负易小川;而易小川没负天下人,却偏偏负了自己的好友。
综合种种原因,或许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理解并喜欢高要而讨厌易小川的原因了吧。
但是,在我看来,易小川的错,只是错在没有站在朋友的立场上考虑,在用侠气正义之心教化朋友的时候只考虑到个人会不会危害天下,会不会改变历史,而没有考虑天下对待朋友本身是否公平正义,仅此而已。如果是我,我也会劝说和阻拦他,但我不会劝他不要报仇,而是劝他及时抑制住恶念的泛滥,不要将仇恨扩大为罪恶。可以不宽恕别人,但请放过自己。
一劝:不要触犯律法,律法不会容忍邪恶的滋生蔓延。
面对不公平,我认为应先坚持一句话: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但忍完之后,我坚信下一句话:
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尤其是面对邪恶、黑暗的时候,当无法寻求外界的帮助而又肯定不能坐以待毙的时候,应当及时出手,自求生路。但是在自我救赎的过程中,寻找有效合理的解决办法,尽量不触碰法律的底线,除非实在无其他路可找。所以对于高要经历惨痛之后的复仇,站在秦朝那个时代的角度来看,应该是无可厚非,高要的复仇本身没有错,谁也无法在经历过极度痛苦之后还能像局外人那样云淡风轻,只是手段过重,别人对他只是欺负,他却要别人的命。
并且,后面的他越走越错,他错在不该将复仇之心扩大为扭曲和罪恶。他曾经的经历令人同情,他的复仇情有可原,但他将自己的仇恨无限蔓延到所有人身上,原本的复仇畸变成了铲除一切碍事的人。这已经越过了律法的底线。
高要任何一个社会时代要想稳定,所实行的律法必然要保障绝大多人的利益,遵守千百年来普遍信奉的观念,比如仁义、孝道等,还有天下安定最根本的因素——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因此,律法不会容忍一个祸害天下的人长存,这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改变的客观因素。高要的一切罪恶行动,都只能在私底下进行,无法光明正大,而且出了任何纰漏,便死无葬身之地。
所以,这一劝,我劝不要怀着侥幸心理视律法于无物,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要拿自己的人生作赌注。
一个永远存在的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律法本身的漏洞和执行过程的漏洞总是存在,永远只能保障大部分人的利益,而非每个人,这也是总有人遭受不公平的待遇的原因,只能通过不断更新修补去完善。正如《我不是药神》中法律原本并未考虑到穷人的吃药问题,只有通过一次震惊全国的“犯罪”才引起重视,将之补充进律法内。
作为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利用律法本身的途径来解决问题。一个正确的例子是一个女生即将被网约车司机强暴,她反抗不过,便先假意顺从,然后找借口诉说自己的困难,降低对方的警惕,并伺机记下对方的车牌号码等,等到脱身后报警,司机也被绳之以法。这样既将自己的伤害降到最低,也成功地完成了复仇。然而,相同情况下更多的结果是反抗不成惨遭杀害,或者将对方杀死,自己受了伤害还要面对律法的制裁,可谓得不偿失。
二劝:充满罪恶的人逃不过内心和道德舆论的谴责。
有句话叫做:
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
作恶多端的人容易心虚,甚至怕鬼,夜里常做噩梦,尤其是被逼走上罪恶之路的人;而一身正气的人永远活得坦坦荡荡,心头清明,不受任何精神和心理折磨。
从化监狱有这样一个事例:年前抓捕了两个数十年前的逃犯杨某和宋某,一个贪污受贿,一个抢劫。从他们的口中得知,虽然成功逃亡数十年,但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首先是遭到全国通缉,没有一处安全之地,四处辗转,即使找到落脚之处也是生活在黑暗之下,不敢现身,提心吊胆,夜夜从噩梦中惊醒。对于他们来说,重新被捕反而是一种解脱。因此对于高要来说,我想他黑化之后的觉,睡得也未必安稳。
充满罪恶的人还要受到舆论道德的谴责,甚至反击。人在做,天在看,世人心里自有一杆秤。小奸小恶也许只能激起他们的鄙夷,但祸国殃民的大罪恶即使得不到王法的制裁,终究也能被天道和人民制裁。秦二世时期的暴政,随着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的揭竿而起,秦朝灭亡的序幕被迅速揭开;奸佞小人纵然一时猖狂,却总是不得安宁,或遭人刺杀,或被正义之士弹劾,尤其是言路无比发达的今天,任何一个人的罪恶,都逃不过法律和群众的眼睛。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的兴衰证实了:得不到民心支持,得不到舆论道德的认可,任何政权和人始终不能长久。
因此,这二劝,我劝不要让自己永远活在内心的精神谴责之下,道德舆论的口诛笔伐之中。
三劝:善恶到头终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古人信奉善恶报应,明末作家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中有一句诗:
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动念已先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畜生本是人来做,人畜轮回古到今。
小说《华胥引》中也有这样一句:
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虽然古人所认为的报应多来自于对上天神明的信奉,但从今日来看,“善恶有报”这句话仍然奏效,无论是来自律法的制裁,还是道德舆论和人民的抨击讨伐,这一切必会让他们从身体和心灵受到折磨。
与人为善,终得善报有些人不以为然,许多贪官污吏和许多罪犯逍遥了一生,也没见有什么报应到他们身上。那是因为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那些罪恶之人的亲人后代,十有八九要受到牵连。
在河南淮阳太昊陵庙景区内有一座岳飞观,观前有一座秦桧下跪的石像,其意义不言而喻,而当地的庙会上有一个风俗,那就是允许游客拍打秦桧的石像。无独有偶,元代的时候,便有人将秦桧的墓称为“遗臭冢”,并有诗这样写道:太师坟上土,遗臭遍天涯;在明代时,有人在岳飞的墓前种了一颗桧树,将树劈成两半,取名叫做分尸桧;在清朝时,秦桧后人秦涧泉到西湖岳飞墓前,自称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甚至曾经有一个地方在表演戏剧的时候,突然一个人冲上台去将饰演秦桧的人杀死。
秦桧夫妻铜像由此可见,罪恶带来的臭名声不仅仅是随着自己的一生完了就烟消云散的,还会影响到自己的后代和自己在后世的名声。秦桧当年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生时权倾朝野,风光无限,却将惹下来的流言压力留给亲人或者后世的子孙来承担。
所以,这第三劝,我劝不要因为贪图泄愤和邪恶的快意,而留给自己的亲人和后世无穷无尽的流言灾难。
对于以高要为代表的普通人,当其经历非人性的悲惨经历之时,是值得人同情的,即使他们因此堕入黑暗的深渊,这也是环境推动人性使然,谁也无法去苛责。但人生一世,既该活得痛快,也当活得坦荡;既要遵守本心,也当遵守责任;既当追求真实的自我,也要及时禁锢人性的黑暗。当遭遇不公正的对待时,应当顺着本心去反抗。但人生一世,应当为自己的一生负责,也当为自己所亲所念之人负责,可以不宽恕别人,但一定要放过自己,放过与自己有关系的一切事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