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六中学总务处林继青
广州市第六中学是拥有85年办学历史的著名市重点中学,也是广东省首批一级学校和国家级示范性高中。作为广州市首批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单位,广州第六中学在从化、花都新建校区的智慧校园建设中“破旧立新”,让先进的以太全光技术与学校新校区建设同频共振,在我校教育集团化发展中不断积极探索、创新信息化之路。
在信息化技术不断迭新、智慧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作为首批广东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全国科技创新十佳学校、全国科技发明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基地,我校正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全面升级,联合年完成建设的从化校区与花都校区,建成智慧、互联、融合、创新的数字化校园系统,成为全国领先、示范引领的智慧校园集团示范校。
为推动广州市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全市均衡配置,向外围输出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经验和校园文化,形成区域间基础教育同宗同源、文脉一贯、协同发展的新模式,我校分别在从化、花都规划建设两个新校区。
从化校区于年9月招收首届初一新生人,并将于年9月招收首届高一新生人和第二届初一人。校区建设了教学综合楼、学生宿舍楼、体育馆、图书馆、演艺中心等场馆,可以提供个学位,并满足全员住宿的需求。花都校区项目今年2月正式动工建设,目前工程进展顺利,预计今年全面建成。
思考:新建校区避“旧坑”
新校区的网络建设规划已提上日程。我们需要基于当前网络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新时代智慧校园的具体需求,构建一张高效、稳定的网络,以支持未来的教学活动。
作为广州市智慧校园建设的先行者之一,我校在过去几年中积累了一定的网络建设经验。校本部自年起采用传统以太网进行了全面的网络改造,并于年实现了包括教室、办公室、会议室及操场等场景的无线覆盖,同时建立了包括校园OA办公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宿管考勤系统、德育系统、物联网智慧管控系统等在内的多个重要信息化管理系统。
然而,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校本部现有的网络体系逐渐显露出一些局限性。在后续的运营和维护过程中,我们主要面临以下两大问题:
●校园网布线混乱,网络扩展受限
原有的网络布线设计在面对新增业务时显得力不从心。以教学楼为例,年建成的校园网采用总机房光纤到楼栋分机房,再拉两根网线到每间课室的方式,支持讲台连网和多媒体设备使用。随着新服务的不断引入,如广播、监控以及智慧课堂教学等,原有的布线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每次新服务的加入,都需要在楼层小机柜中增设独立交换机并重新布线,采用PVC管道沿着墙壁进行布线,一次一管,弱电走线如“蜘蛛网”。楼层机房到科室的走廊也层层布线,工作量和成本大大增加。
在新的业务需求面前,水平桥架现已堆满线缆,无法再布放新的线材,墙面的空间也无法容纳更多的线路。这种局面不仅影响了校园网络的扩展性,也对日常的运维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楼层交换机柜
走廊外的PVC管布线
●弱电间空间有限,维护难度大、成本攀升
校本部的弱电间空间有限,校本部每层楼有2个弱电间,且弱电间空间狭小,仅2平米,狭小的弱电间承载着日益增多的交换机与配套设备。考虑弱电间有源设备多,为防止停电造成设备故障,我们通过增设小型UPS和空调等措施来确保设备的稳定运行。
但此举非但未能彻底解决问题,反而引入了新的困扰,单个弱电间维护成本倍增:空调系统24小时运行,难免出现故障,需要定期更换或维护,增加了维护成本;同时由于早期楼层弱电间设计进深大,空调制冷产生的水无法直排走廊,排水设计缺陷可能导致的设备水浸风险,进一步加剧了维护的复杂性与成本。而且若排水倒灌引发设备水浸故障或受潮短路,往往后知后觉,不能及时发现,排障维修的周期长,也会影响正常办公教学。
鉴于此,在从化、花都新校区网络建设的规划之初,我们需深刻汲取校本部网络建设的经验教训,前瞻性地设计网络架构,力求从根本上规避上述两大“历史遗留问题”。确保新校区网络不仅能够满足当前的教学与管理需求,更能灵活应对未来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业务扩展的挑战,为智慧校园的持续繁荣奠定坚实基础。
选择:亲鉴彩光,选定彩光
为赋能新校区业务蓬勃发展,同时精准规避本部网络运营中的既有短板,我们积极寻求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方案,力求“破旧立新”。
在精心筛选技术方案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广泛听取并评估了合作伙伴的多个整体方案,更秉持“眼见为实”的原则,就相关技术方案的实际落地成效,深入到本地同类重点兄弟院校,开展了实地考察和交流。此番行程,我们聚焦于技术方案的实战效能与运维实况,力求每一个决策都基于坚实的事实基础。
实地探访中,针对本部网络暴露的痛点问题,我们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