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邱江陵·重庆万州
编辑/渝夫·天津河东
校园文化的同质化、盲从化、模糊化倾向,大抵是个通病。当然也算不上“病”,放之四海皆准,何病之有?就算有,最多算是危害轻微的“文化流感”。
对此,邱江陵老师思考得更深,明确反对校园文化“标签化”,提倡“个性化”,重在体现“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
应技师学院邀请,与部分文艺界专家到该校策划校园文化。观校园后座谈,我有发言,要点如下:
今天看了那么多先进设备,很提劲。过去讲“技术救国”“实业救国”,是有道理的。我个人以为,推动生产和社会进步有两个重要的力量:一是材料,二是技术。铁器的发明,大大推动了农耕的生产力,蒸汽机的发明带动了工业生产的飞速发展。我一向迷信技术,在做教科所长时,就专注于研究教学技术,推出了十几种课堂教学模式。我不鼓励老师当“教育家”,我一直鼓吹一线教师做“教书匠”。今天我看到技师学院在培养高级工匠,我很欣慰!
校园文化不是街头文化,也不是贴标签式的政治文化。校园文化有三个圈层:一是外层的物质文化,即校园环境装潢布置。很多学校热衷于搞这个,所谓校园文化就是墙上挂挂。二是中层的制度文化,用制度引领价值。我在教科所就提倡“公平来自认同,和谐产生效益”的制度设计。三是里层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全体教职工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用共同的价值观,让所有成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物化于墙(校园环境)。一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取决于校长。校长要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即校长要办什么样的学、怎样办学?在清晰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思想指导下,引领全体师生形成稳定的价值追求,进而体现在制度上、落实在行动上、物化在环境中。蔡元培以“兼收并蓄”的理念办学,成就了北大的自由思想、民主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形成了北大的民主文化、科学文化。渺小如我,当年在教科所也有一个坚定的工作理念:“做有用有效的教研”,在这个理念指导下,我们在全市创造了几个“第一”和几个“唯一”。
校园文化的行为体现,就是校风、教风和学风,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风。这些东西不是挂在墙上的,而是要落实到师生行为之中,用行为诠释文化。
“校园文化”是否一定要贴上本土文化的标签,我看很难。学校是育人的单位,培育的人才并不限于一地使用。通用技术的要义是“通用”,没听说有的技术、有的人才只能在慕尼黑用、在横滨用、在万州用。本土文化植入校园文化,清华大学是不是要植入“皇家文化”?上海交大是不是要植入“小市民文化”?如今做文化,很有点儿庸俗化和标签化,乱七八糟贴标签,以为就有了文化。我有点儿不爽!
具体说到贵院的校园文化,有两点建议:
一是校训。校训何其多,多是千篇一律、千校一面。无外乎团结、勤奋、拼搏、创新、自强、博学、厚德等几个词颠来倒去。我刚才看到贵院楼顶上有几个字:“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印象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校训也是这几个字,再把这几个字放到其他大学,似乎也倒差不差。咱们是技师学院,也叫高级技工学校,满校园我没有看到宣传“工匠精神”的文字,遗憾!工匠精神就是专注、专业、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大家知道,世界上年以上企业“老店”,日本有家,德国家,荷兰家,法国家,中国有多少?据说仅有一个“同仁堂”。匠人的技艺,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要通过长期的操练,形成稳定的肌肉记忆,即所谓“熟能生巧”。著名的奢侈品牌香奈儿有一句著名信条:“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也就是师傅带徒弟,在手上练手艺。铸就工匠精神,需要积尺寸之功,需要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为此,我送给技师学院六个字:“积寸功,累久功”。
二是环境。校园环境要体现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技师学院应该在工匠精神上做文章,要让校园成为滋养工匠精神、操练工匠技艺的场所。设备不要只摆在室内,也可以放到室外,让学生在校园的任何角落都能看到自己终生相伴的机器设备,亲近它、熟悉它,形成“处处有设备,随时练手艺”的校园文化氛围。再比如:技师学院的社团、运动节、艺术节等,都可以和学生未来的职业联系起来,设计具有“工匠”特色的内容和形式,这些,也叫“校园文化”!
作于年4月26日
邱江陵,“60男”。重庆市万州区文旅委调研员。重庆市作协会员。曾任中学教员、教研员,多项成果获市(省)政府、教委奖励,在国家和省级刊物发表教学论文二十多篇。多年担任市、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