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什么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TUhjnbcbe - 2020/6/1 10:40:00

什么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什么是免疫?

人们经常听到“免疫”一词,一般会简单地认为免疫就是指人体的抵抗力,但对免疫的真正含义并不十分了解。什么是免疫力呢?从本质上讲,免疫是指机体的一种生理性保护功能。它包括机体对异物(病原生物性或非病原生物性的)的识别、排除或消灭等一系列过程。

近代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免疫就如同一个良好的屏障那样,时刻防止着外界对机体的各种伤害作用。而且还搞清了通过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和免疫监护三大功能实现这种屏障作用。

所谓免疫防御功能,是说当人体受到病原微生物侵袭时,体内的白细胞就会对此种外来致病物质加以识别,并产生一种特殊的抵抗力,从而更有效地清除微生物,维护人体的健康。产生的这种抵抗力,通常称为免疫力。而免疫稳定功能,指的是及时清除人体内组织和细胞的正常碎片和代谢物,防止其积存体内,误作外来异物,产生自身抗体,导致如红班性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此外,在正常人体内经常会出现少量的“突变”细胞。它们可被免疫系统及时识别出来。

什么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什么是自身免疫性疾病(AID)呢?异物多由外界进入体内,机体把它视为有害物,由血液中的R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来对抗。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不会产生免疫应答,或只产生极微弱的免疫应答。在正常人血清中可以有多种对抗自身组织成分的抗体,其效价很低,因而不足以破坏自身正常成分,但可以协助清除衰老蜕变的自身成分。这种机体对自身组织成分产生自身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反应,称为自身免疫反应。自身免疫反应如果达到一定强度,以致破坏正常组织结构,并引起临床症状时,就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所以说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免疫系统对自身机体的成份发生免疫反应,造成损害而引发疾病。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只对侵入机体的外来物,如细菌、病*、寄生虫以及移植物等产生反应,消灭或排斥这些异物。在某些因素影响下,机体的组织成份或免疫系统本身出现了某些异常,致使免疫系统误将自身成份当成外来物来攻击。这时候免疫系统会产生针对机体自身一些成份的抗体及活性淋巴细胞,损害破坏自身组织脏器,导致疾病。这好比一支*队误将它本该保护的主人当成了敌人,自己人打自己人。如果不加以及时有效的控制,其病情会反复进展。

由于影响的细胞和组织器官的范围有大小,累及一个局部器官者称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累及各种不同的器官组织称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前者有影响甲状腺组织的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Graves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等,影响胃、肠、肝胆等消化系统的恶性贫血伴慢性萎缩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影响血液系统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系统的重症肌无力、急性特发性多神经炎,内分泌的Addison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后者则往往影响全身多系统,称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习惯上又称之为胶原病或结缔组织病,属风湿病范畴。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硬皮病、干燥综合征等。

自身免疫病发病率

随着科学的发展,对免疫系统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各种检测手段的增加和诊断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发现更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同时,由于人们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自身免疫病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据自身免疫病协会统计,美国约有-万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高达总人口的8%。该病是位于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类主要疾病,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这些疾病往往是慢性迁延不愈,最终可导致残疾。

为什么会得自身免疫性疾病?

人类为什么会得自身免疫性疾病?对自身免疫病发病机理的研究至少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因为致病因素的多样性,免疫系统的复杂性,至今尚无重大突破。不过,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已明确一些主要的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致病机理上与遗传因素相关,通过新的遗传分析技术,一些新的致病通路逐渐被发现,为解开谜底提供了新的线索。

以目前所知,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1.自身抗原的出现:隐蔽抗原的释放,体内某些部分生来就与免疫系统隔绝,如眼球和生殖系统内的部分成分,外伤或其他理化原因导致其释放,产生自身免疫反应;自身成分表达的抗原因为损伤或外来病原体入侵破坏而发生改变,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2.免疫调节异常:各种原因刺激免疫反应或引起调节异常以及免疫细胞的功能失衡。3.交叉抗原:外来病原体的抗原成分与人体自身细胞的抗原成分相同或类似,在抵御、杀伤这些病原体入侵的同时,对自身成分也产生免疫反应,导致自身免疫病。如柯萨奇病*与糖尿病有关,链球菌感染与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性心脏病有关。4.遗传因素:经常发现家族中患同一种或相似的另一种自身免疫病的病例,同卵双生儿发病率会比异卵双生儿高。但自身免疫病往往是多基因遗传,下一代不是必定发病。

免疫性疾病有哪些表现与特点?

自身免疫病种类繁多,临床表现形形色色。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主要表现为相应的靶器官损伤,而出现该器官功能障碍。器官非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则弥漫性攻击多脏器,靶器官往往两个以上,有多系统损伤,同时伴有系统性小血管炎。每种自身免疫病都伴有特征性的自身抗体谱。检测自身抗体水平有助于自身免疫病的诊断、活动程度判断及疗效评价。

常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主要临床表现: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该病多见于育龄女性,可以囊括所有结缔组织病的临床特征,表现为多器官系统受累,有发热、面部红斑、关节痛、脱发、口腔溃疡等,累及肾脏、血液系统、心血管、消化及神经系统等,并查见包括抗核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

类风湿关节炎(RA)。好发生于中老年女性,是全身性疾病,病变主要侵及关节。关节症状一般反复发作,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多,关节破坏日益严重,最后导致程度不同的功能障碍和畸形。除关节外,皮肤类风湿结节、血管炎、肺间质病变、心包炎、巩膜炎、淋巴结炎、肝脾肿大、神经病变等也不少见,可查见类风湿因子、抗瓜氨酸多肽抗体。

系统性血管炎。包括一系列以血管壁慢性炎症反应致血管壁受损为特征的病变,本病患者多为男性。病变主要侵及中等动脉和肌肉内的小动脉,导致管腔狭窄。肾和心是最常受侵犯的器官。初期症状常为发热、乏力、体重减轻。

硬皮病。好发于女性,由于皮肤增厚变硬,所以外表紧绷而呈蜡样光泽,患者面容呆板呈“面具脸”,缺乏表情。硬皮病有两种类型,一种为局限型,皮损只限于皮肤;另一种为系统型,可有关节、胃肠、肾、心血管系统、肺等病变。关节活动障碍和吞咽困难是常见症状。

总的说来自身免疫病具有以下共同临床特征:可测到高效价的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应答性T细胞;病程一般较长,反复发作和慢性迁延;有重叠现象;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易发生于女性;有遗传倾向;难治性,用免疫抑制剂有一定疗效。

如何进行诊断?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何进行诊断?可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作出相应诊断。鉴于疾病的复杂性,自身免疫病应由专科医生做出最终诊断。迄今为止,在结合临床的基础上,依赖实验室检测到一种或多种高效价的自身抗体仍是诊断AID的主要手段。随着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检测水平的提高,已陆续发现了一些具有诊断价值的自身抗体。

1、RA的血清诊断指标:RA是一种常见的高发病及高致残性系统性AID,自3AB5年首次提出类风湿因子(RF)的概念以来,RF一直作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标志性自身抗体。RF在RA中的阳性率高达85%。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的主要靶抗原是髓过氧化物酶和丝氨酸蛋白酶3,是存在于系统性血管炎患者中的一类自身抗体。ANCA除了与韦格纳肉芽肿(WG)和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密切相关外,在RA和SLE患者血清中也存在着高滴度的ANCA。另外,还有一些为RA特异性的自身抗体,例如:抗Sa抗体、抗核周因子抗体(APF)、抗角蛋白抗体(AKA)、抗丝基蛋白抗体(AFA)、抗环状胍氨酸化肽抗体(CPP抗体)等。

2、SLE的血清诊断指标:SLE是一种典型的AID,多发于年轻女性,以血清中存在高滴度的针对核抗原的自身抗体为特征。SLE的免疫学检查指标很多,临床常用的包括抗核抗体(AN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RNP抗体等,都对SLE的诊断至关重要。ANA过去是指抗细胞核成分(DNA、RNA、蛋白质和酶)的抗体,目前认为ANA是抗核酸和核蛋白抗体的总称。ANA在多种疾病中均呈阳性,可作为SLE的初筛指标,但不具有特异性,不能仅凭ANA阳性就诊断SLE。抗ds-DNA抗体是SLE的特异性抗体,且抗体滴度的升降与SLE的活动相关。

3、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主要有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S)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其病因和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但多认为与自身免疫机制有关。

根据患者血清中出现的自身抗体,AIH大致分为三型,即AIHⅠ、AIHⅡ、AIHⅢ。AIHⅠ型中有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其中SMA是AIHⅠ的血清标志物,其主要靶抗原为F-肌动蛋白。抗肝肾微粒体抗体-1(LKM-1)是AIHⅡ的标志性抗体,其自身抗原为细胞色素PD6(CYP2D6),抗肝胞质抗原抗体-1(抗LC-1)的靶抗原为亚氨甲基转移酶-环脱氨酶。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SLA)是AIHⅢ的标志性抗体,也是AIH中惟一特异的自身抗体,仅见于AIHⅢ型。

PBC是一种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美国肝病学会年发表的PBC诊断程序中,将抗线粒体抗体(AMA)列为诊断标准之一。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中能检测出的抗体则为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AID的诊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身抗体诊断技术的发展,目前临床常用的诊断技术包括间接免疫荧光法(IFA)、ELISA和免疫印迹法等。上述方法学在临床实践中存在检测灵敏度低、特异性差和检测范围有限且难以实现自动化操作等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上述方法学均属于定性或半定量检测范畴,无法真正体现自身抗体水平和滴度的改变对于疾病进程的判断和预后监测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在国家计划重大项目——“基于免疫学方法的自动化专用检测分析仪器研制”(项目编号为AA02A)和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纳米磁微粒化学发光诊断试剂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编号:BA)的支持下,苏州浩欧博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具有“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自身抗体检测平台——纳博克(纳米磁微粒自身抗体全自动化学发光平台)应运而生。该平台的推出将从技术层面彻底解决国内自身抗体实验室检测存在的一些明显和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包括检测方法以定性检测为主、无法真正实现自动化、检测项目盲目组合、样本局限于批处理、缺乏严格质量控制以及严重依赖国外进口产品等,实现全自动、全定量、随机上样、项目任意组合且质量控制更严,从而满足国内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个性化、精准化和及时性的诊断需求。

如何进行治疗?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助于改善病人的预后。最理想的是重新恢复患者免疫系统正常功能。但由于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尚无满意方案。治疗手段也相对有限,一般以对症治疗及控制病情进展为主,最大限度减少靶器官损伤。

常用抗炎药物和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如糖皮质激素、细胞*药物和慢作用药物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硫唑嘌呤、霉酚酸酯、环孢菌素等进行治疗。只要配合合理治疗,多数病人可借此获得长期缓解。而特异性免疫抑制治疗大多数处于动物试验或临床前期研究阶段。此外也有血液净化清除异常抗体和细胞因子,口服自身抗原,调节免疫药物等其他治疗手段。值得欣慰的是一些新生物制剂的出现提供了针对某些致病因子的靶向治疗方案,目前已在临床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及耐受性。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丝曙光。

随着基础及临床研究深入,必将在疾病易感基因、疾病特异性标志分子以及发病机制领域获得突破性进展。届时即可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提供巨大帮助,也可为寻找更加精确而且合理的治疗方法提供线索。

1
查看完整版本: 什么是自身免疫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