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家神秘而低调的农牧企业。在互联网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输入公司名字,信息并不多。若不是和天生卫康有直接接触的公司,董事长是何许人,于业内依旧是个谜题。
天生卫康董事长刘远德。钟展锋摄然而,天生卫康过去一年创造的成绩,让多少与之相似规模的猪场惭愧,更让多少养猪同行佩服。在如今保供给大势下,天生卫康竟然还有存栏母猪上万头,年出栏生猪约30万头。
在感叹之余不禁让人思考,这家企业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起点决定高度,眼界决定未来。天生卫康从成立之初,公司就致力于打通产业链,公司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快发展生猪屠宰加工业务,花费六年时间便打通从畜禽养殖-屠宰加工-冷链运输-终端销售的全产业链环节,为市民大众提供“从农场到餐桌无缝对接”的高品质鲜活肉类食品,由生产型企业向食品服务型企业转型。
在当前缺猪时代,天生卫康毫无疑问是保供应的模范标兵。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出台的猪十条中,给广州定的年出栏目标为40万头,仅天生卫康一家企业就能实现广州规划的一半生猪出栏目标。行业地位毋庸置疑,成绩可圈可点。
天生卫康凭借良好的口碑与信用,在业内开拓出了一大批忠实客户。业内著名的大型养猪企业,多选择与之合作,而天生卫康更凭借当下能够给企业集中供苗的优势,让保供应不再成为一件难事。
纵观当下养猪业形势,面对缺猪后的行业复产,如何补栏?如何复产?如何防非?实践出真知,有猪才有话语权,面对种种行业面临的问题,我们不妨去天生卫康那里探寻答案。近日,农财宝典记者专访了天生卫康管理团队。以下为访谈实录,记者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天生卫康高管团队:董事长刘远德(中)、养殖事业部副总经理杨鹛(右二)、运营管理部副总经理熊炜(左二)、财务总监汤韶峰(右一)、人资行政负责人张波涛(左一)。
跨界6年打通养猪全产业
农财宝典:当初是何种机缘让您进入养猪业的呢?
天生卫康:也是出于机缘巧合吧。年,当时还从事房地产生意的刘远德在自家兄弟带领下,到菲律宾、泰国、美国游玩考察,正是在这次考察中,刘远德窥见养猪的商机。他发现中国的养猪水平与国外的相差甚远,反观国内市场机会仍旧很大,经过深思熟虑他便决定进军养猪业。刘远德说,“当时朋友都问我,为什么要做养猪业,高风险还低回报。”他当时的想法很朴素,他就想人家能做好,我们也能做好。刘远德也坚信,“只要我对猪好,猪也会对我好。”就这样,天生卫康在刘远德的手中创立并逐步壮大起来。
农财宝典:天生卫康的品牌内涵与初衷是什么?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天生卫康:“天生卫康,一生健康。”我们的初衷就是通过做一体化养殖,把自己养的猪自己卖,从生猪养殖-屠宰加工-冷链配送-终端销售,打通全产业链环节,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的猪肉,希望每一个客户健康。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做了充分准备,从猪场的技术、设备、模式、甚至包括管理,都参考国外的,除了土地是中国的外,其余全是国外的。主要参照美国的做法,场长是用美国的,种猪也是用PIC种猪,而且直接从国外进口回来养。但天生卫康也没有全套照搬国外经验,通过引进吸收,并进行提炼,早已形成自己独有的养殖思路。
天生卫康于年成立,在年,第一家猪场在花都区动工建设并于同年进猪。年,花都的猪场被评为广东省的生猪养殖示范场;年,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来考察,同时被评为生猪标准化示范场。年,公司又新建了从化猪场。回顾来路,可以说年是公司发展的分水岭,在此之前的时间是一直在交学费,此后才真正得到了积淀与成长。
农财宝典:据了解,公司已打通从畜禽养殖-屠宰加工-冷链运输-终端销售的全产业链环节,天生卫康为什么选择要做全产业链企业?在非瘟时期,公司在这方面还有什么规划?
天生卫康:养猪其实是一门高风险、低回报的事。生猪价格5.5元/斤的时候,终端的利润都有元,利润都去到了饲料、屠宰和终端环节了,所以行情不好的时候,还得靠打通整个产业链来增加收益。同时,生猪不像其他产品能够堆放,养大了就一定要出栏,其生产方式就要求企业打通产业链。
天生卫康用了短短六年时间就打通了产业链。年,公司开始布局品牌肉,年注册“卫康猪”品牌,年公司承包了一个屠宰场,打通屠宰端,正式开启屠宰业务,同期,天生卫康在广州铺设了60多家专卖店。高峰时,一天可自屠自销头,一家门店最多能卖18头猪。然而目前却仅有四家,主要是由于非洲猪瘟突然袭来,终端持续亏损,不得已进行这样的一个调整。
尽管遭遇非瘟冲击,但产业链布局仍旧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公司将适度加码屠宰,更多投入终端配送,因为品牌肉的强化需要更多数量的猪肉增强市场占有率才能实现,我们更希望优质健康美味的猪肉能够让家家户户吃到。
农财宝典:为什么天生卫康的产业链全部布局在广东省,这是出于何种思考?
天生卫康:天生卫康想做出品牌肉,就必须区域聚焦,因为资金需求量太大,只有聚焦,通过短平快的方式才能突破,即便外省找我们合作依旧不动心,我们坚持在广州周边核心区域布局发展。
年要出栏生猪45万头
农财宝典:非洲猪瘟对公司生产产生哪些挑战?
天生卫康:从年起,公司开始采取公司加农户的合作养猪模式,高峰时合作猪场肥猪存栏达到15万头。非瘟前生猪存栏基本稳定,但非瘟后冲击遭受较大。出于疫情风险考虑,年3月份后,便不再做公司加农户的合作养猪模式,4月开卖猪苗,取得良好营收效益。
农财宝典:在非瘟挑战下,公司养猪板块情况怎样,年的经营成绩如何?
天生卫康:养殖方面。年,总计出栏生猪约30万头,其中猪苗22万头,其他都是自养肥猪。预计到年2月份出栏量将增长到3.5万头/月。非瘟前,母猪存栏1.24万头。非瘟后,生产节奏并未被打乱,董事长刘远德逆势布局,年末母猪存栏增长50%达到1.86万头。营收方面,年营业收入达6亿元,净利润达1.5亿元。其中养殖占比90%,终端销售占比10%。在年6月前公司仍处在亏损状态,但下半年后开始扭亏为盈,主要得益于猪苗价格一路高涨,从最低时的块/头涨到目前/头,为公司创造巨大效益。
虽然价格高,但不乏客户抢购,公司有短期集中供苗的优势。单场规模比其他猪场大,非瘟压力下可批次进出,短期内可以一次关满,单场单月可供应猪苗超10头,主要客户为大型养殖企业,且与买猪苗的客户签订非瘟条款,让客户买得放心。
农财宝典:公司年在养猪板块的规划是什么?
天生卫康:公司规划在年出栏生猪45万头,将同比增加57.8%,其中商品猪苗出栏38万头,二元后备母猪出栏7万头,其中6万头对外出售,其他自用。同年,公司将在韶关和河源两地分别建造一个大型育肥场,拟于年9月份投产。
公司布局育肥的优势在于有种源有猪苗,同时现在就有两万头育肥猪存栏,尤其公司种猪场在防非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组建了专业的防非团队。最近半年,又通过租赁育肥场、完善设施、升级防疫、加大生产控制,已经获得较大成功,我们有信心做到单体存栏3到4万头的育肥猪场。
农财宝典:天生卫康是如何应对非洲猪瘟挑战的?在防非上是如何布局的?
天生卫康:非洲猪瘟前,防御体系主要针对防蓝耳、腹泻,采取国外猪场管理办法,一直坚持专家技术指导体系,专家、老板进入猪场前都要隔离。自国内第一起疫情发生后,在年10月,公司就对防疫体系进行了升级,包括成立职业化防非技术团队,建立实验室,配套相应硬件设施,建立洗消中心并投入使用。同时对猪苗、死淘运输流转流程进行调整,将采购、销售与非瘟防控整合到一起,整个团队防疫意识提升到新的高度。
非洲猪瘟后,天生卫康工作重点主要是补齐短板。而防非做法千篇一律,却难在落实执行,所以关键要做好防交叉,公司在防控布局上重点布局了以下工作:
1、防非体系:分区防控,建立红黄蓝绿四区防控。
2、饲料:袋装料升级为散装料,以减少饲料污染。
3、人员:市区隔离舍隔离48小时,检测阴性后到猪场隔离舍再隔离48小时,方可进入生产线。
4、物资:集中到技术部,消毒打包后进行配送,做到专人专车专场。
5、运猪:多次中转,逐步降低各区域风险,做到各区专车专用。同时建设大量的烘干单元,对各区域车辆进行烘干消毒,保证所有区域车辆当天不返程。甚至客户车辆也需要进行洗消烘才进行装猪。
6、监测:建立自己的实验室,猪场每天送一次异常猪样品进行检测。
7、防非演练:通过对疫病发生情况的假设,进行多次防非演练,提高现场操作水平,提高公司各部门协作能力。
8、培训:编制生物安全操作手册,成立职业化的生物安全防控小组。
农财宝典:公司用人理念是怎样的?
天生卫康:天生卫康选人的标准很简单,即爱不爱这个行业。公司非常注重人才,大胆用人,大胆用年轻人。在人才管理这块,以结果为导向,充分授权,权力下放彻底,福利到位。在激励机制方面,自主培育人才储备,激发员工想做事的能力。这些用人理念可从之前的经历充分说明,在年的时候,公司经营出现一些困难,但公司经营层优先保障员工权益,员工不离不弃,正是基于这种人才模式,公司在应对突发状况时反应速度快,也正因如此,公司才能够成功防控住非瘟会发展到现在。
忧患意识方能走得更远
农财宝典:非洲猪瘟改变了行业生态,当前农业农村部鼓励中小猪场复产。您认为未来养猪行业结构将是怎样?主流养殖规模会有多大?天生卫康的布局打算是什么?
天生卫康:预计未来行业龙头企业占比会过半以上,因为只有体量上去,才能支撑起一切。行业入门门槛提升,小散专业户面临境况更难,因为环保会更加难做,天生卫康在未来发展中,不会单纯追求数量,还是步步为营以稳为主。
农财宝典:年猪价暴涨,未来猪价走势将会如何?
天生卫康:当前的猪价是不正常的价格,对养猪长期是不利好的。因为常态下,毛猪一斤能卖八块多,养猪人都已经很高兴了。整体来看,年是缺猪不缺肉,年是缺猪也缺肉,预判年的猪价还将看涨,当前行业买猪苗的火爆程度就可预判,生猪均价可能不低于16元/斤,3年内猪价都将在高位运行。
同时也要看复产情况,复产不理想的话,年猪价会出现较大波动;若复产理想,价格将会达到动态平衡,仍旧会有好利润。我们希望行业通过复产尽快恢复原貌,就猪价而言,即使回落到10元/斤左右也很理想。
原文刊于《农财宝典畜牧版》杂志年第二期访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