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前来观光,为振兴乡村经济注入活力。图为白云区寮采村,游人在花丛中拍照。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摄
潘安娜
徐国平
张帆
梁锦玱
协调
提高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要把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改善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根本的政策取向,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工农城乡关系。
我看着光棍村成了特色旅游村
广州从化吕田镇莲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潘安娜:
几年前,莲麻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偏僻村庄,现在已经旧貌换新颜,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发生在这里的变化真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莲麻村是广州市最北边的一个村庄,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89%,自然条件优越。我们村下辖11个经济社,农户户,总人口人。虽然环境十分优美,但莲麻远离城市中心,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总体来说,思想比较守旧。
年,咱们村人均年收入还仅仅是元左右的水平。贫困,导致本村男青年娶媳妇难,女青年急于外嫁,一度被人戏称为光棍村。村里有个小伙子,想娶本区另一个镇的女青年为妻,遭到了对方家人的强力反对。他们说,几十年前来过莲麻,发现这里贫困落后,所以女儿万万不能嫁到这里。
成为特色小镇建设的首个试点村后,莲麻人决定走乡村观光旅游的路子。莲麻拥有以流溪河水源地为代表的原生态自然文化资源,以莲麻头酒、莲麻豆腐为代表的特色饮食文化资源,以黄沙坑革命旧址为名片的红色文化资源,还有以古官道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和推动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价值创新的良好基础。年,村里开始有了两间民宿,吸引游客游山玩水。
当时,村民对建设民宿还有不少顾虑,担心收不回成本。我还在镇里工作,建起了村里的第一家民宿。我用自己的例子来鼓励他们:生态旅游大有可为。就像我的民宿,距离村中心点还有两公里路程,尚且受到客人欢迎。如果其他村民想建民宿,那都是在中心区域内,不愁没有客人。
事实证明,我是对的。今年五一假期,客房早就订满了。如果客人不是提前20天订的话,很可能一房难求。现在,村里已经有了25家民宿,有手炒茶铺、头酒作坊等数十家特色商铺。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都回来创业、就业,有的曾经在外地置业,看到村里机会多多,就干脆把房子卖了回乡创业。
这个例子生动地说明了党员在我们乡村建设中的带头作用。莲麻村的经济发展就是在党建工作的推动中不断前进的。我们建立村“两委”干部包社,社干部和农村党员包户的“密切联系群众、户户见党员干部”的挂钩联系“蛛网化”管理工作机制,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开展大走访,入户摸民情、听民意。详细记录被访对象的情况和意见建议,用收集来的数据不断完善“仁里集”智能治理云平台,为科学决策、精准治理提供可靠依据。
通过这几年的建设,村里的面貌大变样。接下来,我们还考虑引进一些企业,继续搞活经济。更重要的是,党建工作也要升级,党员要定期走访群众,并且实行量化管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升自己的管理服务,帮助大家创造更多的财富。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叶卡斯
村企建起来书舍留下来
广州白云太和镇北村村史馆顾问徐国平:
广州市太和镇北村是著名侨乡,也是一座具有多年历史的岭南文化古村,村内完整保存了广州北部最大的乡村书舍群,还有传递粤剧火种的名伶兰桂师傅的故居。
我是地道的北村人,今年已69岁,人生已近古稀之年。现在回头看一下,我个人的人生经历与北村的发展融为一体。
我父亲在我8岁时就过世,母亲养大我们姐弟4人。我读了十多年书,后来被迫中断,回到村里做了几年的生产队计分员,村里见我有些文化,就推荐我当了小学老师。
5年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吹到广州农村,年,我认识了当时很出名的“广州趣香饼家”的点心师傅,教授我制作面包西饼、嫁女饼和月饼等,一干就是10个年头。直至年,我进入龙归镇当集体干部。由于工作踏实肯干,我被龙归镇党委、政府委派回北村当村支部书记,一干就近20年。
我刚到北村工作时,村账户上一分钱都没有,村干部和办公室人员被拖欠了3年的工资。在我和团队人员的努力下,抓集体经济、抓物业出租,到去年,北村一年集体收入达到多万元,去年村民分红一股元,持股最多的老村民去年仅分红就有7万多元。
更可喜的是,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牺牲村里的文化古建筑。其实,要留住现在这些书舍群很不容易,要归功于村子富有先见的规划。在早期规划中,我们就把生活居住区与集体经济发展区进行分片布局,企业与工厂都放在了北太路、国道两侧,而北村旧村和新村都是生活居住区,保持了乡村原貌。
这些古书舍群,在新中国成立后都分配给村民居住。为了完整保护它们,我们就动员这些居民搬出去,给他们配置新的宅基地。刚开始阻力很大,后来,村里的老党员、村干部带头搬,就做成了这件事,把古书舍建筑产权转移给村集体。
这些老建筑是花多少钱都买不到的,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我们无论如何都要保护好它们并传承下去——当时就是这样的责任意识推动我们去做事。
目前,北村连片分布着古私塾、古书舍群13间,包括显常书舍、月峰书舍、建阳书舍等,大多建于清朝,每一座都历经百年风雨,是广州北部最大的乡村书院群。这些书舍散落村中,其中6座连片分布于村前大街,甚为壮观。同时,还有广州仅存的两间古时行政处事机构使用的“乡约”,自然成形的古建筑、古祠堂、古书舍一条街(村前大街),交相呼应、相映成趣。另外,还有着著名粤剧行会“八和会馆”的先贤和创始人之一兰桂的旧居,为北村增添一份粤韵风采。
北村发展,我认为有两条重要经验:一是保存乡村原生态,二是挖掘古文化。接下来,北村将依靠这些文化资源,实现更大发展。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桂来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从“角落村”蜕变成“网红村”
广州增城增江街大埔围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张帆:
大埔围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坚持“因地制宜、因难见巧、因势利导”的发展理念,逐渐探索出一条现代文明与乡村文化相融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大埔围村也从过去的软弱涣散村、角落村和问题村蜕变为“广州名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文明村”。
近年来,大埔围村牢牢把握广州市“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机遇,以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为主导,重新调整发展思路。动员村民配合拆除严重污染环境的80多家“散小乱”养猪场,盘活亩土地引进增城第一家现代化大型养猪场,发展现代特色生态农业产业,每年为村社集体增加收入多万元,解决了不少村民的就业问题。同时,坚持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整合80多亩土地引进文旅园项目,打造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并出台《大埔围村创业奖励补贴办法》,鼓励村民利用自家庭院、闲置房屋开办特色花店、艺术空间、万家旅舍、农家乐等,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开始回乡创业,积极参与家乡建设。美好蓝图给村民带来更大发展空间,村民对走“绿色”发展道路的信心也更加坚定。
在村民自治方面,大埔围村扎实推进民主议事厅建设,将重大决策还权于民。村委制定《大埔围村民代表议事制度》,建立“民主商议、一事一议”村民议事机制,对乡村规划、房屋外立面整饰、破旧房屋拆除、卫生巡查保洁等事务进行公开讨论表决,使村民成为“美丽乡村”的权益主体和建设主体。还与广州松田职业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增江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在村里设立大学生创业创新基地、农村家庭综合服务点,定期给弱势人群提供志愿服务。社会力量的帮助也唤醒了村民的责任意识,大埔围村与增城属地十所高校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引入青年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大埔围村在“美丽乡村”规划中,充分考虑在村容村貌中植入核心价值观元素。在村中显著位置设置了核心价值观中国结景观宣传栏,从《习近平用典》等书籍中挑选国学经典名句,刻成景观石刻摆放在村道各关键节点,这些都已成为大埔围村的标志性景观,成为村民、游客争相合影留念的新景点。
今日的大埔围村,正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乘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在乡村振兴之路上昂首阔步,从一个不被人认识的“角落村”,逐渐蜕变成备受瞩目的“网红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对三农工作做出的一个新的战略部署和要求。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紧抓机遇,真抓实干,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深度整合盘活周边资源,实行连片村庄整治,努力建成人民群众更认可、更满意、更富有新时代内涵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大林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
善借“外脑”出点子振兴乡村
佛山顺德杏坛镇龙潭村党委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梁锦玱:
我是土生土长的龙潭人。年大学毕业后,我回到家乡,在龙潭村村委任职;年,我当选为杏坛镇龙潭村党委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我对这里的一山一水怀有深深的感情,同时也见证着这里的点滴蜕变。
在村委工作的21年里,我感受到最大的一个变化是,以前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场面往往是乱哄哄的,有的村民甚至一言不合就拍屁股走人;而现在,村民们能够倾听村委的工作,就算有异议,也能心平气和地在大会上提出;村里也会定期收集村民的意见,畅通双向沟通的渠道。村民参与积极性的提高,对振兴乡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龙潭村的龙文化历史悠久。小时候,每年五月初八龙母诞都是我们最期待的节日。为了重振这种文化,去年端午期间,我们举行了龙母诞水乡龙文化节,还增加了“百造龙舟”龙文化公益体验、“浓情粽子·亲子敬老”等活动。这些都是龙潭村振兴的举措之一。
目前,龙潭村正在积极开展美丽田园项目建设,顺德区、杏坛镇对该项目给予了万元的资金支持。我们希望通过提升和改造现有的文化资源,打造相关文化培育基地、建设社会综合文化楼、提升入村大道景观、加快推进污水处理站建设等,进一步带动龙潭的整体发展。
周末,我喜欢到青田散步——青石板路古韵悠扬,修葺后的老房子焕然一新,置身其中,总会让我感受到舒适和惬意。
青田是龙潭村辖区内25个自然小组之一,是乡村振兴“青田范式”的实践地。“青田范式”建立在对乡村“地方性”尊重的基础上,围绕在这里生活的“人”以及“人与生活环境的关系”而产生各类文化内涵及延伸,从历史、政治、经济、信仰等九大方面切入,思考如何与当今社会相链接,复兴乡村文明。它还将被打造成中国乡村复兴的文明路径。
经过近两年的发展,青田取得了阶段性的发展成果。现在,我的办公桌摆放着《青田村落保护、发展与文明复兴项目书》。这是在详细调研并充分尊重地方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的对青田文明的保护发展措施,对我们建设好美丽乡村具有重要启发。
我感悟到,想让成果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离不开村民的支持与配合。有一次,我和“青田家园行动”的义工走访。在清理村落垃圾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拿着扫把,执意要把石板缝的垃圾扫干净。义工告诉我,现在,不少村民从曾经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转变成主动、自发参与到清洁队伍当中。这让我很感触:村容村貌的改善,离不开大家的合力。这个过程塑造了村民对共同居住环境的爱护与责任感。
乡村文明复兴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这项工程需要内外各方社会力量的合作和参与。内,就是党组织和村民;外,就是善用外脑,借助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和社会组织。青田今天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内外联动的合力。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鹏、王名润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龙成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