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广州从化文化遗产钩沉
TUhjnbcbe - 2024/2/16 11:00: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圆梦征程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js/

广州从化,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东北,总面积.5平方公里。区境东面与龙门县、增城区接壤,南面跟萝岗区毗邻,西面和清远市、花都区交界,北面同佛冈、新丰县相连。北回归线横跨境内南端的太平镇,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旅游景区近20处,包括碧水湾温泉度假村、广州抽水蓄能电厂旅游度假区等国家4A级和3A旅游景区,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石门国家森林公园、流溪温泉旅游度假区和抽水蓄能电厂旅游区等4个广州重点生态旅游区以及广裕祠、五岳殿等国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新石器时代的吕田狮象岩人居遗迹、明朝时期的众多古村落文物古迹、世界最高的北回归线标志塔等一批文化景观。

图为从化旅游地图。

八百年的古村落——钱岗古村

从化拥有保存较完善的古村落数百个,这些古代村落记载了一段段历史的变迁。从太平镇沿平中公路走4千米,转入沙溪大道再行3千米,便可见到一座古村——钱岗古村。这个古村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多年历史,比从化建县还早多年,所以在钱岗村留下一句话—未有从化,先有钱岗。

图为钱岗古村一角。

钱岗古村有大小屋舍一二千间,有名的村巷12条,无名的小巷无法计算,每层屋的面积大小不一,座向也不相同,全村屋舍建筑错综复杂,显得十分随意。传说建村之初,村中老者(俗称“猪头公”)请“地理先生”来看风水、察地形。“地理先生“从东走到西,又从南走到北,用罗盘(指北针)开了几十条线,最后确定钱岗(故事这里是一个较为平缓的山岗)属于莲藕形,如果要建屋居住不能按照东南西北、大街小巷划线建筑,只能随意而建,否则就住不长久,“发”不起来。于是村民建屋就无需按照统一规划,只按照自己的意愿。

图为钱岗古村灵秀坊。

在古村的东门口有一座挺立的青砖牌坊,名叫“灵绣坊”,约有6米高。穿过“灵绣坊”,走过几间明砖瓦古屋,村子的公共场所东门更楼便出现在眼前。钱岗村从东到西约1.3千米,从南到北约1千米,面积约5万多平方米,东南西北都建有一个门楼。东向叫“启延门”,南向叫“震明门”,西向叫“镇华门”,北向叫“迎龙门”。每个门楼都有坚固的大门,每晚定时关闭。门楼之间用古老的青砖围墙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村落,俨然是个守望相助的城堡。村内有9间书院,3座祠堂,4座分为东西南北四向的更楼。一条蜿蜒长流的小河环绕在古村落的四周,是钱岗村的“护村河”。

图为钱岗古村的封檐板“珠江江城图”。

在对钱岗古村进行的专门考察中,专家们在村的西向更楼檐口发现一幅木雕刻画——《珠江江城图》,这块封檐板长厘米、宽28厘米、厚3.5厘米,清晰的刻画了清代珠江岸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清代中前期广州都市和珠江河上繁荣景象,极具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专家推崇为“广州清明上河图”。在“珠江江城图”上,镂刻了清代广州珠江沿江二十里地的景色,总共刻画了清代广州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有河边下棋的、钓鱼的老头,有戴高帽的洋人等各种人物49人,及各种船只29艘,浮雕从左到右可以看到西炮台、广州的老城门归德城门、花塔、五层楼、海珠炮台、天子码头、东炮台、赤岗塔等广州史籍中记录珠江北岸常见的景物,各类房屋、城门、城墙、城垛,有的还掩映在婆娑榕树之中。在海珠炮台与天字码头之间有一处西洋商馆区,尤为引人注目。在图上还雕刻着当年广州郊区的乡村生活风情,牧羊、砍柴,一篇田园风光中,呈现农耕风貌。据专家考证,“珠江江城图“表现的应是-年间广州珠江两岸的风土民情。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历史文物。

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指导下,农民思想大解放,工农商业大发展,农民富了,农村面貌大改观。如今的大多数钱岗村民都已在村外建楼居住了,古村落仍然保存得较为完整,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钱岗村现已被列为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吸引很多有识之士纷纷前来参观考察。

葛洪清修之地——上下清幽

从化太平镇有一风景旅游胜地——天人山水风景区,主要辖有上清幽、下清幽、鸡松围和沙溪水库等丘陵、湖泊,其中鸡松围主峰海拔米,是太平镇的最高点。

图为从化流溪河森林公园。

上清幽、下清幽、鸡松围,山山相连,连绵起伏,似腾似跃,有如凤随龙至,婀娜多姿。更为难得的是,这里空气清新,纤尘不染,终年青松苍翠,林木茂密,满山奇花异卉,竞相开放,绚丽多彩;山峦起伏处,但见沟壑纵横,溪流婉转,林鸟和鸣。

图为从化下清幽溯溪。

相传,早在多年前,这里就有人为躲避中原战乱而隐居于此。更有人传,当年隐居在罗浮山炼丹修道的著名炼丹家、医学家葛洪道士,也曾在此结庐修行。

公元年,来到岭南避乱的葛洪拜鲍靓为师。鲍靓时在广州任南海太守,他是最早把道教丹鼎派传入岭南的人物。鲍靓的女儿鲍姑,亦精于医道,从小深受道教影响。由于鲍靓器重徒弟葛洪,便把18岁的鲍姑许配给他,当时葛洪已经24岁了。

新婚燕尔,葛洪便携着夫人鲍姑,四处采药、行医,足迹遍及南海、番禺、博罗、惠阳等地。话说有一天,他们骑着梅花鹿,沿着白云山脉,溯岭而上,来到现今从化太平镇东北角一带的山岭深处,葛洪看到这里山水清秀,风景绝佳,就对鲍姑说:“这个地方风口自上而来,水口衔阳而生,是一个负阴抱阳之局,五龙戏珠,万象在旁,确是风水宝地,一两千年后必成富甲天下之地域。”乃与鲍姑结庐于此采药、炼丹、行医、著述。

在此盘桓约一年时间左右,因家乡不断来人催促相请,才又携鲍姑回到家乡,绝弃世务,锐意于松乔之道,服食养性,修习玄静,隐居深山继续从事《抱朴子》的创作。

葛洪在他的著述里头回忆此处风景说;“清晨日出,则满山竹顶生光;暮云反照,溪流水底生斑。川流春涨,势若钱塘之潮、巫峡之流,大有虎啸龙吟之慨;溪寒冬涸,如浔绕孤山,鸠冲采石,似百鸟飞鸣。静听风吹竹叶流过溪滩,如伯牙之琴声,令人闻之不舍。”

当地乡绅土著闻讯,咸来问候请安,并邀请这位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学家赐赠地名。葛仙翁道:此地山是仙山,水亦仙水,鸟是仙禽,草乃仙草,仙气十足,可谓福地洞天,灵境清幽,就唤作“清幽”吧。后人因地势有上有下,分而居之,便将地势高的地方称作“上清幽”,地势低的地方称作“下清幽”。

枯木禅师仙迹——清水寺

沿着太平镇沙溪水库大坑农庄旁边一条山路往右拐,蜿蜒攀行约三公里处,便见两山之间有一小土坡,坡不甚急,拨开杂草与藤葛,有石级可攀,坡顶有一平地,长宽不过四丈许,左侧靠近土坡处有一段至今犹立的颓败石墙,顺着墙根左右延伸,可以察见当年建筑的基础,由基础则可推想当年的建筑模样。这是三进式的小庙宇,庙门、院庭、供奉佛祖大殿,大殿左右各有侧室,是寺庙和尚的居室。

听当地一位年近80的陆炳榕老人讲,他爷爷的爷爷说,这里曾有一座庙,名叫“清水寺”,是为纪念唐代名僧苦木禅师而在其原来避难救苦的茅庵旧址上修建的一座古刹,后几经兵燹和人为毁损,又几经修复光大,至明清期间仍香火断断续续,后在文革期间被彻底摧毁,仅留下部分墙根基础。清水寺因寺中清水而得名,顺着寺侧的石阶而下便是“清幽瀑布”。清泉一分为三,分别代表长寿、健康、智慧,被视为具有神奇力量,游客路经此地一定会来喝上一口水,据说可预防疾病及灾厄。

苦木禅师是长安人,一生充满了神奇色彩。他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后来中道没落,只好跟随当时的名医学会了针灸、药石和药方。不久,因为名医得罪权贵坐连,逃至寺庙,被庙里方丈收留,赐法号苦木,于是潜心礼佛。由于他颇具慧根,很快就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僧人。会昌五年(公元年)四月,唐武宗在道士赵归真以及宰相李德裕的支持下,下令清查天下寺院及僧侣人数。在灭佛同时,大秦景教穆护、祆教僧皆令还俗,寺亦撤毁。佛教遭到了严重的打击,佛教史上称之为“会昌法难”。苦木禅师也在这次废佛运动中遭受迫害,一路避祸南下,来到广州,本想沿达摩西来的路径坐船到西方求法,孰料广州寺院也遭受冲击,官兵四处捉拿僧人,因此又由南折返北归躲藏避祸,来到今天人山水的山岭之处,见这里山清水秀,僻静清幽,而散落的几个小村寨,民风淳朴,因选择了一处高坡平地搭建茅庐,卜而居之,潜心礼佛,间则开荒辟地,种稻种药。起初,大家并不知道他是一位和尚,后来渐渐知道了他的身份,也已经喜欢上他了。因为他在礼佛修行的同时,也教会了当地的百姓辨识草药,为他们治病祛灾。当地的百姓都爱戴地称他为“苦木大法师”。

苦木禅师后来不知所踪。有传说他为救治周围的老百姓上山采药走入了白云深处;也有人说他后来被唐宣宗召入长安,参与复兴佛教大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传统商业的记忆——文阁墟

图为文阁墟遗迹。

据相关记载,明末清初钱岗陆氏太公出钱塑造了文昌、魁星两尊神像,并在村西南的驿道旁兴建了文昌阁(现已拆毁)。文昌阁坐落在“三洲潭”,传说“三洲潭”曾经是沙溪河道,后来河道改了,才留下这么一条烂河滩。滩中有个水潭,深不见底,潭底住着一条蛟龙,每年夏天蛟龙都会跑出来作祟,河水泛滥,淹没农田,冲毁房屋,搅扰得村民不得安生。后来,村中族老请教一位高明的“地理先生”如何才能锁住蛟龙。先生查看了地形之后,指点族老先把深潭填平,然后在上面建一座塔,这样既可以把蛟龙镇住,又可以截住“血脉”,使其聚于钱岗,可使全村兴旺发达。

于是族老发动全族人捐资建塔,取名为文昌阁。不久,村民开始在文昌阁北面建市场做生意,逐步形成“文阁墟”,该古墟设有东门楼和西门楼,墟内建设有上街和下街,每条街道长米、宽4米,街侧设10-20间商铺,中间建有商铺。商铺门面砌有一米高的矮墙,再用木板接驳至横梁。双掩木门,门口设骑楼式走廊,用青砖方柱一间间隔开。檐下安有木栅栏,整齐排列。铺内有狭长的阁楼。至今“合栈”、“巧玉楼”、“昌宝”等铺号招牌仍依稀可见。东楼楼门口的一处空地设禽畜摆卖。旁边有一颗覆盖面积较大的榕树供人们遮阳挡雨。墟市建成后,每逢农历三、七、十日为墟期。由于良好的地理位置,墟市客商云集,商品种类繁多,既有远销而来的日用百货、海产干制品,又有当地的各种农副产品。墟内饮食、客栈、打铁、修理等各行各业一应俱全。

“文阁墟”在抗日战争前后达到最兴旺,中间建起两排村坊让邻近的村民摆卖东西,每逢赶墟的日子,前来凑热闹的人多达一两千人。

获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的从化广裕祠。
1
查看完整版本: 广州从化文化遗产钩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