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危害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507/t3p1ck5.html中共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
粤改委发〔〕16号
中共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广州市推动“四个出新出彩”行动方案的通知
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各专项小组,省委各部委,省直各单位,省各人民团体,中直驻粤有关单位,广州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
《广州市推动综合城市功能出新出彩行动方案》《广州市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行动方案》《广州市推动现代服务业出新出彩行动方案》《广州市推动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行动方案》已经省委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广州推动“四个出新出彩”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州、也是对广东的重要指示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把支持广州“四个出新出彩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与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同等的力度,全力推动实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要参照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模式,牵头建立支持广州的工作机制和特事特办机制。省委改革办要强化督促指导,省有关改革专项小组要统筹推进,省直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主动协调解决广州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广州市要切实负起主体责任,调动全市资源,凝心聚力狠抓工作落实,充分发挥好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效应,不断强化广深“双核联动”,深化珠三角城市战略合作,加快推进“四个出新出彩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为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广州市推动综合城市功能出新出彩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广州综合城市功能出新出彩,更好发挥对全省的支撑引领作用,制定本方案。
—、工作目标
紧密对接国家战略,贯彻省委“1+1+9”工作部署,大力弘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紧紧扭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纲,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功能,在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中实现“双核联动、双轮驱动”,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力争到年,城市能级、经济规模、创新带动力、要素集聚力和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力明显提升,经济中心、枢纽门户、科技创新、文化引领、综合服务、社会融合等功能取得新突破,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任务
(一)全力提升经济中心功能
1.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实施协同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行动计划,建设穗港智造特别合作区。与深圳加强上下游产业链合作,与佛山共建万亿级产业集群。融入珠江东西岸高端电子信息和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低碳、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能源汽车、超高清视频及新型显示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和全球定制之都。
2.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市。支持广州开展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持续深化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建设粤港澳专业服务集聚区。与深圳共同打造国际多式联运中心、全球供应链管理中心、国际物流航运中心。加快广州创新型期货交易所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落地,争取试点深化外汇管理改革。深化建设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动碳资产抵押贷款业务。与深圳共同办好中国风险投资论坛。推动内外贸高质量发展,优化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完善市场采购等试点政策体系,依托重点商圈建设国际消费城市示范区,打造一批地标性夜间经济集聚区,做强国际商贸中心。
3.提升重大发展平台。推动自贸试验区重大政策创新。加强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合作,加快南沙粤港深度合作园、粤澳合作葡语国家产业园、穗港澳国际健康产业城规划建设。优化广州南站功能,完善站场设施配套,谋划建设国际医学中心。推动部省市共建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等重大平台。探索促进私募股权交易的便利举措,加快建设民间金融街、国际金融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支持创建国家级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和科技型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先行示范区,试行香港工程建设管理模式,放宽港澳专业人才在穗执业。
(二)全力提升枢纽门户功能
4.增强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发挥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引领作用,全面提升海陆空枢纽能级和功能,实现全球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目标。完善并推进实施广州综合交通枢纽总体规划,建设优化江海、铁水、公水、海空、空铁等立体化交通联运网络,加快建设国际物流中心。共建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加快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推动第四、第五跑道建设,拓宽航线网络,壮大临空经济示范区。支持广深两地深化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合资合作,争取国际航运保险增值税免税政策落地,加快建设世界级港口群。支持广州建设世界级高铁枢纽,谋划建设广深第二高铁,推进广湛、广汕汕高铁等标志性骨干工程和广佛环线、穗莞深等城际轨道项目,加快广州地铁线网向周边城市延伸。支持广州建设世界级都市数字交通体系,打造多模式多业态城市综合公共交通体系,持续增强城市综合交通精准动态协同服务能力。
5.建设国际信息枢纽。加快布局建设5G网络,推进智慧灯杆和智能电网试点,培育引进核心企业,建设5G+无人机(车/船)试验场地,打造面向5G技术的物联网与智慧城市示范区。加快发展5G+4K/8K产业,建设花果山超高清视频产业特色小镇,办好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大会。争取国家支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推动数据要素流通和深度融合。
6.加快建设国际交往中心。支持“广交会提升影响力和辐射面,建设高水平会展综合体,与深圳共同争取国际国内重大展会落户两市并合理布局。发挥世界大都市协会联合主席城市作用,创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论坛,扩大从都国际论坛等影响力。支持广州加强国际城市合作,带动珠三角拓展友好城市、友好港口。
7.建设“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携手港澳建设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推动“单一窗口”与港澳、“一带一路沿线口岸互联互通,支持南沙建设全球进出口商品质量溯源体系。推进中欧班列等跨国物流发展。支持黄埔区建设“一带一路”创新合作区,创建拥有广州市级管理权限的创新城区样板。深化中新广州知识城合作以及中欧、中以、中日、中瑞(士)等科技和产业合作。支持广州承办“一带一路重大主题活动,推动海丝博览会升格为国家级展会。
8.服务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强化广州一深圳“双核联动、双轮驱动”作用,深化产业、科技、金融、基础设施等领域合作,共同做优做强做大珠三角核心区。强化广州一佛山极点带动作用,推动广佛全域同城化。建设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支持广州与肇庆、云浮、韶关等城市加强商贸、物流、农产品等领域合作共建。深化与东莞、中山等周边城市战略合作。在推动全省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高质量发展中当好表率。
(三)全力提升科技创新功能
9.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围绕打造科技创新强市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州创新合作区,支持广州参与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强南沙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含广州大学城)与光明科学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东莞中子科学城等重大创新载体的对接合作,打造南沙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等一批创新节点。推动科技服务平台设施共建共享,推动财政科技经费跨境使用,共建穗港科技合作园。
10.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深化与重点高校、中央和省直属企业、科研院所等合作,与深圳共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省实验室,共同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开展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争取设立更多国家级或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冷泉生态系统、人类细胞谱系、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型水下智能无人系统、太赫兹国家科学中心等重大科技设施和研究平台,引进动态宽域飞行器实验装置,支持在穗省实验室建设。探索符合国际规则的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制度。
1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评价和分配激励机制,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推动广州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基金落地实施。改革国有企业创新考核激励制度,探索开展员工持股改革试点。加强中新广州知识城国家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区和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合作,联合港澳创建知识产权跨境交易平台。支持广州设立军民融合知识产权运营平台,承办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交易博览会。
12.厚植人才创新创业沃土。实施广聚英才计划,落实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发挥好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等平台作用,集聚战略科学家等急需紧缺人才。支持南沙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先行先试。推动广州开发区开展技术移民试点。建设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实施支持港澳台青年来穗发展行动计划,建设青年创业就业试验区、创新工场(基地),支持广州举办“一带一路”青年创新大会。
(四)全力提升文化引领功能
13.打响文化品牌。打响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等品牌,支持广州岭南文化中心和对外文化交流门户建设,打造文化强市。支持设立中共三大历史研究中心。推进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建设。完善广州地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机制。推进广东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文学馆“三馆合一”项目和广州“五馆一院”等文化惠民工程。支持广州与深圳加大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力度,与港澳、佛山、中山等共建世界美食之都,推进“粤菜师傅”工程。实施文艺高峰攀登行动,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在广州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创新试验区。
14.深化文商旅融合。支持广州申报“文化系统装备设计与研发”重点实验室,培育旗舰型文化领军企业。扩大文交会影响力,落实国家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推进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试点,推动从化、花都、增城联合清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支持南沙创建国家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争取邮轮入境限时免签政策。加快构建穗港马匹运动及相关产业经济圈。
15.培育提升教育中心功能。支持部属、省属高校等在穗高校“双一流”建设,加快建设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和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探索建立与国际先进教育体系接轨的办学机制。争创国家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推动产教协同育人。支持加快广州科教城建设,联合深圳、港澳共建职业教育基地。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和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品牌学校。推进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建设。
(五)全力提升综合服务功能
16.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品质。加快报批和实施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推动一批省级自然资源审批事项下放到广州市,支持在南沙开展土地管理改革综合试点。支持黄埔区争创“三旧”改造改革创新国家级试点。深化查控拆除违法建设行动,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设,出台存量违法建设分类处置办法。实施村级工业园、专业批发市场和中心城区物流园区整治提升行动计划,加快专业市场转型升级。落实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试点工作。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用绣花功夫治理“大城市病”。完善城市能源保障体系,推进北江引水工程,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配电网。
17.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保联防联治,推进广佛跨界河流综合整治,建设三十公里精品珠江,打造美丽广州。完善河长制湖长制与网格化治水机制,加大“散乱污”场所整治力度,高标准建设千里碧道,建设人水互动的美丽水岸。加强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落实小水电生态流量泄放措施,不断修复河道水生态环境。落实蓝天保卫战工作方案,不断改善空气质量。建立完善广州地区生活垃圾分类协调工作机制,全链条提升垃圾分类体系,加快处理设施建设,打造全国垃圾分类样板城市。持续治理修复土壤污染场地。加快推进白云山、麓湖、越秀山及周边还绿于民,加快建设广州花园。深入推进城乡“厕所革命”。
18.培育提升医疗中心功能。服务好在穗部属、医院,医院在深圳设置分支机构,促进广州地区优质医疗资源更好服务周边城市群众,争取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南地区国家区域儿童医学中心等落户广州。落实国家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工作。加快中医药创新发展和中药产业现代化,与港澳创设中医药产品质量标准。争取复制海南医药试点的核心政策,打造国家生物医药和健康服务创新政策试验区。鼓励多层次社会办医,放宽外资参股医疗机构的股比限制。
19.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建设幸福广州。率先全面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开展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探索“大城市大养老模式。推进高龄重度失能老年人照护商业保险等试点,建设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培育市场化住房租赁企业。贯彻国家关于港澳居民在内地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相关政策,研究探索粤港澳大湾区社保制度衔接。完善困境儿童分类救助帮扶制度,建设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综合平台。优化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待遇标准调整机制。
(六)全力提升社会融合功能
20.推进依法治市。建设法治政府,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司法协作。推进港澳律师在内地执业试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仲裁联盟。提升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广州互联网法院服务大湾区水平。支持广州开发区创建国家级信用经济试验区,率先实现信用联合奖惩“一张单。
21.建设平安广州。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进南沙新警务改革,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应急综合指挥调度中心。推进“广州街坊”群防共治。总结推广P2P等重点领域整治经验,探索对新技术新业态的风险管控。构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工作格局,开展创新城乡社区治理改革试点。优化来穗人员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创新与港澳社会组织合作交流机制。
22.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在全省乡村振兴中当好示范和表率。支持增城创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从化创建全国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支持广州率先复制推广土地制度改革经验,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共建大湾区“菜篮子”生产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种业中心。
三、组织保障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凝心聚力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省经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要强化统筹协调,省各有关单位要拿出具体举措,主动研究提出相关配套政策,及时协调解决方案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广州市要履行好主体责任,对接国家战略,融入全省发展大局,明确分工、压实责任、狠抓落实,做好舆论引导,确保完成各项改革部署。
广州市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中心,推动广州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全力打响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四大文化品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力争到年,实现城市文明显著提升,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文化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岭南文化中心地位更加彰显,对外交流门户作用充分发挥,城市文化综合实力与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大都市功能互促共进。
二、重点任务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工程
1.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化实施理论学习头雁工程,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党委(党组)会议第一议题,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州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果实。
2.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传播。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擦亮“百姓宣讲”品牌,打通理论宣传“最后一公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推出一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精品课程。实施“网上理论传播”工程,用好“学习强国”平台,办好“新思想引领新时代”媒体理论特刊和高质量理论传播节目。
3.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地。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及相关研究基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申报和建设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推出一批重大理论成果。实施广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设一批研究基地和实践基地。加强与中国社科院等国家高端智库合作,统筹推进15至20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向新型专业智库转型,擦亮“广州学术季”“广州研究”品牌,提高研究成果转化率。
(二)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
4.建设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支持建设广州市(越秀)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整体规划保护中共三大旧址、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农讲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杨匏安旧居等红色革命遗址,连片打造革命史迹主题区域,擦亮英雄城市品牌。
5.打造广州红色文化地标。完善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机制,实施红色文化设施和革命遗址保护规划建设提质工程。规划建设“中共三大纪念广场”与纪念群雕,整治提升海珠广场广州解放纪念雕像周边环境,建设东江纵队纪念广场。推动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广州博物馆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展合作,定期在广州举办革命历史文化主题展览。
6.深化红色文化研究教育。加强与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合作,支持在广州建设党史展览馆,设立中共三大历史研究中心。整合全省红色文化资源,加快红色革命遗址普查建档,建立广州红色历史资源数据库和广州革命历史文献资源库。统一红色革命遗址挂牌标示。办好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把革命遗址打造成为各级党校教学课堂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
7.打造广州“红色之旅”名片。开展红色旅游资源全国普查试点工作。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特色小镇建设,鼓励文创企业、旅游企业进行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建设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精心打造“红色之旅”精品旅游线路及城市间红色之旅专线。加强红色文艺精品创作。
(三)人文湾区共建工程
8.创新人文湾区建设合作机制。推动建立穗港澳文化交流合作常态化机制,研究制定文化交流合作便利化政策,简化港澳企业及个人来穗文化活动审批程序,促进文化交融,共建人文湾区。争取文化和旅游部在广州创立粤港澳大湾区艺术创研中心。联合香港、澳门开展跨界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建设粤港澳文化遗产游径。打造“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季”活动品牌。加快构建穗港马匹运动及相关产业经济圈,深化从化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与香港在进出境检验检疫和通关等领域合作。
9.推动湾区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强化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省会城市文化服务功能,构建标准化均等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博物馆倍增提质计划,建设“图书馆之城”和“博物馆之城”。推进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项目、广州美术馆、广州文化馆等省、市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广州建设大湾区影视后期制作中心,引进世界级影视特效创意设计资源,引导设立电影发展基金,争取粤语电影审批权限落地广东(广州)。支持广州牵头建立大湾区演艺联盟,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演艺中心。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办好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打造大湾区标志性文化品牌。
10.共建世界美食之都。实施“粤菜师傅工程,联合香港、澳门、佛山、中山等共建世界美食之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美食博物馆,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美食研究院,定期举办国际美食文化节,申请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美食之都网络城市体系。
(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工程
11.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铸魂立德工程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工程,大力弘扬敢想会干、敢为人先、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2.深化全域文明创建。出台《广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实施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开展“四级文明联创”推进文明理念培育行动,开展道德模范学习宣传活动,策划建设市民荣誉馆。发展志愿服务,打造一支文化旅游专业志愿者队伍,建设“志愿之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
13.创新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机制。实施文艺高峰攀登行动,发布广州文艺创作生产引导目录和项目题材库,安排专项经费扶持文艺精品创作。紧扣重大时间节点和重大题材,创作推出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文艺精品力作。制定网络文艺繁荣促进计划,支持广州地区高校文学院开设作家班,推动成立花城文学院,打造全国文学高地。
(五)岭南文化中心建设工程
14.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支持设立以广州、佛山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深入研究和挖掘岭南文化、广府文化内涵,支持建设广州市(荔湾)岭南文化中心区,扩大岭南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辐射力。加快广州粤剧院建设,建设省级粤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推动粤剧振兴。推动岭南画派创新发展,支持广州建立全国美术写生创作基地,推动岭南雕塑艺术创新发展。继续推进《广州大典》编纂研究工作。建设广州记忆数字平台。
15.强化历史文化名城空间活化利用。开展面向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编制岭南文化名城空间战略,将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纳入城乡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推进住建部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建设,加快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风貌区改造,推进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活化提升,推动昌兴街、同文坊、靖远路改造提升。推出西关寻踪路、珠水丝路等9条历史文化步道游径。活化华侨历史文化景观。
16.构建云山珠水城市文化景观视廊。开发利用亚运文化遗产,整合提升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图书馆、广州大剧院、海心沙等场馆设施及周边环境,打造广州艺术广场暨城市文化客厅。编制文化名城云山珠水艺术提升总体设计,规划建设环白云山文化生态带,推进白云山还绿于民整治工程,推进长洲岛“珠江国际慢岛”、南海神庙历史文化景观带建设。
(六)文化产业壮大工程
17.培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强粤港澳数字创意产业合作。推动电子竞技产业发展,培育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广州原创游戏品牌、团队和企业,打造动漫游戏产业之都。办好中国国际漫画节,将中国动漫金龙奖(CACC)办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动漫领域顶级专业奖项。加快发展文化装备制造业,支持广州企业制定和发布全国文化装备类行业标准和行为规范,推动建设中国(广州)文化装备产业集聚区(基地)。
18.创新文化市场主体培育壮大机制。深化市属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落实有利于文化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引进世界强文化类企业地区总部和全国30强文化企业总部及其研发基地、交易中心落户广州,培育“专、精、特、新文化创意“小巨人企业群。
19.搭建“文化+”发展战略平台。建设广州高新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加快5G技术与高清/超高清视频技术的结合应用。支持广州创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支持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二期)在广州设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基金。做强广州市天河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中国(越秀)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将广州文化产业交易会打造成国家级文化产业交易平台。
20.深化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建北京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实施广州市沙河片区文化振兴计划。加强文化古村落保护利用和旅游开发。支持南沙区积极申报中国(南沙)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推动南沙游艇会成为开放口岸。
(七)对外文化交流门户建设工程
21.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文化交流。发挥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牵头城市作用,与香港、澳门一道联合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共同开展申遗。深化海丝遗产保护研究,完善文化遗产管理机制。做强文化金融服务、旅游资源交易等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新型文化服务离岸外包业务。
22.推动优秀岭南文化走出去。依托国际友城、世界大都市协会资源,推进岭南文化海外传播。鼓励符合国家“走出去”政策的各类文化企业在境外开展文化领域投资合作。加强对外文化学术交流合作。深化与国际主流媒体及海外华文媒体合作。推动文化领域国际机构(组织)在广州设立分支机构。
23.培育提升文化交流品牌。办好全球市长论坛暨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从都国际论坛、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等高端文化论坛、节展。办好广州国际传播年暨城市品质提升年活动,实施“广州故事海外传播使者行动”,拓宽国际传播渠道。打造一批赛事品牌,建设体育名城。
(八)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工程
24.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创新试验区。赋予试验区省一级文化管理权限,实施文化优先发展战略,优化文化发展政策环境,探索一批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文化体制改革经验。
25.创新媒体融合发展机制。加快建设市、区融媒体中心。支持成立媒体融合发展基金,推动成立融媒发展集团。同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开展战略合作,支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广州设立粤港澳大湾区总部、广东总站。加强网络内容建设,支持社会新媒体以导向正确为前提发展壮大。
26.创新文化发展投融资机制。成立广州文化发展集团,打造文化产业投融资综合载体。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基金(筹)牵头,联合广东南方媒体融合发展投资基金、广东省新媒体产业基金、广东全媒体文化产业基金等发起组建广州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
27.创新文化人才发展机制。赋予广州省一级文化人才管理权限,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文化人才政策,协同湾区城市引进国际顶尖文化人才(团队)并推动交流共享。实施“广聚英才计划”,健全人才政策体系,完善文化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符合文化人才成长发展规律的体制机制及文化艺术荣典制度,在入户、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文化人才特定激励措施。实施文艺名家大师引进扶持计划,大力培养青年文艺人才和文艺创新创业团队。
三、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省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要强化统筹协调,省各有关单位要积极支持配合,广州市要负起主体责任,健全工作机制,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强大合力。
(二)加大资金保障。广州市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整合现有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财政资金,设立广州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园区、企业、平台和项目建设发展。制定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确保资金有效监管和使用。广州市各区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参照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三)加强督查考核。省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要加强对广州文化改革发展的督促检查,及时评估工作成效。广州市各级宣传文化主管部门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加强对本方案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监测评估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
广州市推动现代服务业出新出彩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广州现代服务业出新出彩,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强市,制定本方案。
—、工作目标
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合作战略契机,以创新为主要动力,以打造高端化专业化发展平台为重要抓手,着力提升广州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加快推进国际商贸、国际科技创新、国际文化、国际教育医疗“四个中心”和国际物流、国际金融“两个枢纽”建设。力争到年,现代服务业持续快速增长,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步提高;内需动力充分释放,人民群众消费升级需求进一步满足;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对产业优化升级的驱动作用持续增强;现代服务业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服务经济中心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二、工作任务
(一)推动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建设国际商贸中心
1.全面提升口岸保障服务能力。加快大通关建设和口岸智能化改革,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应用主要项目全覆盖,探索推进“单一窗口”平台与港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口岸的互联互通。推进口岸全天候通关通航,全面推广内外贸和进出口“同船运输”模式。积极争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企业“一般纳税人”资格政策试点。
2.加快发展新型贸易方式。深入推进平行进口汽车试点,在南沙区尽快形成国际进口汽车贸易中心。引进保税加工、维修、研发等高端项目,推动境外高端汽车等装备保税维修项目落地。探索开展“两头在外”航空器材包修转包区域流转试点。
3.提高跨境电商便利化水平。推动利用保税进口模式开展跨境电商业务。探索跨境电商分类监管模式,试点保税免税一体化监管运营,建立跨境电商商品流通追溯体系。探索建设中国跨境电商国际枢纽港。深化粤澳跨境电商直通车,建立南沙与澳门之间的陆运快速贸易通道。
4.提升国际会展服务能力。探索“新业态+会展”模式,推动数字化产业链等新兴产业与会展融合发展。精简国际展览品检疫审批流程,争取对相关展览品免于检验。争取允许展会展品提前备案,以担保方式放行,展后结转进入保税监管场所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予以核销。推动车辆展品依法留购并给予展示交易便利。
5.推进高端专业服务业与国际标准对接。积极争取扩大穗港澳专业服务资格互认范围。探索允许具有港澳执业资格的金融、建筑、规划、专业代理等专业人才,经备案后按规定范围提供专业服务。加快穗港澳工程项目合作,确定若干建筑服务合作具体项目。支持天河中央商务区打造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示范基地。
6.推动商贸业态创新发展。推动服务设施智能化改造和业态调整,打造体验式智慧商圈。策划推进一批文商旅融合发展的特色夜间经济集聚区,打造国际知名的“广州之夜”品牌。按照“一场一策”原则对专业批发市场进行分类处理,加快推动市场转型升级和非中心城区功能疏解。
(二)加快完善大物流格局,共建国际物流枢纽
7.提高国际航运服务能力。打造黄埔港新贸易创新中心,加快建设现代服务创新区。推动建设邮轮物资配送中心,研究开展国际航运保险等创新型保险要素交易。推动实现南沙与香港快速联检,争取将南沙港作为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的离境港,争取在南沙实施国际航运保险免征增值税政策。
8.提升国际航空枢纽服务便利性。支持白云国际机场申报国家指定进口口岸资格,提升机场保税物流规模。发展机场口岸新型货运方式,探索建设海关多程多式联运监管中心。探索加快完善“生鲜包机”等业务的航空冷链“产业链+物流链”,围绕机场加快布局建设“低温货站”,打造全产业链“国际生鲜港”。
9.优化物流配套体系。与深圳等重点港口城市深化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合资合作,探索港口资源优化配置,协同强化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共同打造国际多式联运中心、全球供应链管理中心、国际物流航运中心。规划建设支撑物流园区合理布局、集约发展的路网体系,结合城市更新和区域产业升级,疏解一批非中心城区功能的物流园区。
(三)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共建国际金融枢纽
10.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合作。放宽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外资股比限制,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在穗业务范围。争取大湾区飞机租赁业务创新政策试点,携手香港共建全球飞机租赁中心。利用“一带一路”国际金融平台拓宽项目投融资渠道,携手港澳建设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在符合法律法规及监管要求的前提下,支持保险机构与港澳合作开发跨境机动车保险和跨境医疗保险产品,为跨境保险客户提供便利化承保、查勘、理赔等服务。在CEPA框架下,争取在广州设立港澳保险公司内地保险服务机构和港资独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
11.推进金融创新多元化。推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探索开展碳资产抵押贷款等业务,以及排污权、水权、用能权等交易,支持在绿色循环低碳领域发行绿色债券融资。推动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广州创新型期货交易所。争取国家支持开展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及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与深交所合作共建广州科技金融路演中心,为企业上市创造便利条件和环境。
12.支持发展金融创新平台。支持区域性股权市场、产权市场及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加快发展,推动广东股权交易中心发挥资本市场重要平台作用。推进广州商品清算中心打造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支持广州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依法依规开展金融产品交易等业务。建设创投风投集聚地。鼓励与港澳资本联合成立创投基金,建立适应科技成果转化需求的信贷、保险机制。
(四)提升信息与科技服务业核心竞争力,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13.优化科技服务创新环境。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建立创新联合体。深化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权下放试点,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的项目管理、评价机制。探索开展科技经费管理“负面目录试点,放宽科技经费使用门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在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将科技成果转化所得全部用于奖励科研人员试点,探索对科研人员实施股权、期权和分红激励。争取科研类事业法人单位以及民办非企业科研类单位享有进口自用仪器设备购买免税资质。
14.加大区域协同创新力度。推动穗港澳科技人员往来畅通、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科研仪器设备通关便利、大型科学设施和科技资源共用共享。深化与港澳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合作,对科研合作项目需要的生物样品,在限定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实验室跨境使用进行优化管理。简化研发设备、样本样品进口手续,联合港澳高校设立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创新中心。支持创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推进大数据中心(IDC)项目建设。探索建立粤港澳三地数据流动融合机制。积极参与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深圳共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省实验室。
(五)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建设国际文化中心
15.建设高水平文商旅融合示范区。将弘扬红色革命精神融入城市文化,创建国家级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探索允许外商在特定领域和区域投资音像制品制作、演出场所等业务。争取在广州设立国家视听许可证发放、变更审批机构粤港澳大湾区分支机构。依托空铁联运交通枢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建设广州国际马匹检测中心和马术运动综合体,构建穗港马匹运动及相关产业经济圈。
16.提升旅游便利化水平。积极争取南沙口岸邮轮外国旅客入境免签政策。推进落实粤港澳游艇“自由行”,创新游艇进境担保方式。开通广州南沙一香港启德邮轮码头的多点挂靠业务,进一步探索实施邮轮旅游通关便利措施。争取外商投资旅行社经营出境游业务试点。依托白云国际机场组建空铁一体化游客换乘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广佛环城际、穗莞深城际等重大基础设施。
(六)深化对外开放合作,打造国际教育医疗中心
17.支持开展国际及穗港澳教育合作。探索与港澳学分互认、师生交流交换等共享模式。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广州探索建立与国际先进教育体系接轨的办学机制,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开办特色学院,高标准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推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项目建设,与港澳高校合作开展酒店管理与旅游人才培养。丰富穗港澳教育交流形式,推动建设港澳子弟学校或设立港澳儿童班。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价和职业资格互认工作机制,促进港澳专业技术人才在湾区内便利执业。
18.创新发展生物医药服务业。争取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广州设立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检查机构,提供药品医疗器械上市审评注册“一站式”服务。争取对港澳已依法批准上市但未获得内地进口注册许可的药品(含进口疫苗)和医疗器械,在指定的医疗机构使用。
19.加快发展高端医疗服务业。争取国家试点放宽外资参股医疗机构的股比限制,联合香港开展全科医生培养项目。推动港澳医疗服务提供者开办医疗机构采用港澳审批标准,香港个人在广州开办诊所实行备案制,简化港澳医师转内地医师资格认证手续,香港注册中医师可按程序转内地中医师资格。加强与港澳地区医疗服务业的交流合作,进一步配套完善港澳居民在穗的医疗服务保障机制。积极争取来华就医签证制度落地。充分发挥在穗高水平医疗机构作用,加快一批医疗联合体建设。推动与港澳共建国际健康产业城,在广州南站地区加快建设国际医学中心。支持与港澳科研机构共同建立国际认可的中医药产品质量标准,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国际化。
20.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建设穗港澳养老产业合作开发示范基地。统筹推进中央财政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广州市“3+X”创新试点。加强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建设,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深入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工作,完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增强定点服务机构长期照护供给能力。
(七)高标准打造创新发展载体,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
21.打造中新广州知识城粤港澳大湾区知识创造示范区。加快布局建设太赫兹国家科学中心等高端科研基础设施,加快清华珠三角研究院中新知识城创新基地、中新国际智慧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深化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综合改革试验,推动建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北京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支持开展粤港澳知识产权金融、保险、交易、贸易活动,建立粤港澳知识产权国际协作体系。
22.打造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和自贸试验区优势,建立与国际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高标准制度规则。加快建设大湾区国际航运、金融和科技创新功能的承载区,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率先放宽具备港澳职业资格的金融、建筑、规划等专业人才从业限制。加快南沙庆盛科技创新创业基地等建设,培育一批创新孵化器和服务平台,打造创新发展示范区。规划建设南沙粤港深度合作园,探索建设国际数据安全流动试验区。打造国家级智慧交通示范区,实施智慧城市示范工程。
23.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联动发展。科学布局,合理分工,错位发展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创新试验区等一批聚集高端要素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强与周边城市战略合作及产业链对接,为加快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珠江两岸产业带提供配套服务。推动新一轮广佛同城化战略合作,打造“1+4”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推动广清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与清远共建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统筹推进。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省经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要强化统筹协调,省各有关单位要拿出具体措施,支持广州开展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广州市委、市政府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融入全省发展大局,进一步压实责任,确保各项措施尽快落地实施。
(二)强化项目支撑。广州市委、市政府要加强现代服务业项目的谋划和推进,提高项目用地保障和服务能力,优先保障现代服务业项目合理用地需求。实施创新型产业用地相关支持政策,对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项目用地实行差别化管理。
(三)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广州市委、市政府要实行外籍人才办理外国人工作许可证、居留证“一窗受理、并行办理”。建立专门针对外籍人才的多语种、一站式政务服务与社会服务网站。加大人才公寓建设力度。推进共有产权住房试点。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体系方面与港澳加强对接,按照国家和省的部署,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穗发展的政策措施。
广州市推动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州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在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的重要指示精神,率先对接国际先进营商规则,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推动广州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制定本方案。
一、行动目标
紧紧扭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纲”,对表对标最高最好最优,聚焦企业和群众最关切的环节,着力减流程、减时间、减成本、优服务,解决营商环境最突出的问题,以改革实效更大程度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释放内需潜力;以“数字政府”建设加快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年构建更有效率的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营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贸易环境,营商环境显著提升;年争取与国际先进营商规则初步衔接,营商环境位居全国前列;到年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打造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广州样本”。
二、主要任务
(一)开办企业
实施新一轮商事制度改革,创新商事登记模式,推动“人工智能+机器人”全程电子化商事登记全业务、全流程、全区域覆盖,全面提升开办企业时效,推动企业“准入”“准营”同步提速。年将全市开办企业时间压减至1个工作日内,年压减至0.5个工作日内。
1.全面提升开办企业时效。推行开办企业“一网通办、并行办理”,优化部门间数据联动共享,实行线上线下“全渠道”快速商事登记、“全网办”刻章备案和新办纳税人“套餐式”服务模式,推动全程电子化商事登记全覆盖。
2.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年对所有涉及市场准入的行政审批事项按“证照分离”模式,推动实行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准入服务等分类管理,实现“照后减证”和“准入”“准营”同步提速。
3.创新商事登记模式。在黄埔区试点“区块链+商事服务”模式,探索打造共享式登记模式。在有条件的区复制推广越秀区实现企业开办最快一天的典型经验做法。在南沙自贸片区深化“一照一码走天下”和商事登记确认制改革。
(二)办理建筑许可
进一步深化工程审批制度改革成果,精简审批环节,减少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能。年实现政府投资项目从立项到办理施工许可控制在78个工作日内;社会投资项目从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到办理施工许可控制在28个工作日内。
4.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实施全流程、全覆盖改革。持续推进全流程网办,提高审批效能。综合区域评估、多规合一等相关联的改革,将技术审查过程纳入监管范围,取消建筑施工噪声排污许可证核发、白蚁防治工程验收备案、招标文件事前备案,取水许可审批调整至开工前完成,探索“一套图纸”贯穿项目建设全流程,实施全程免费代办服务。
(三)不动产登记
着力打造全国一流的不动产登记政务服务品牌。预告登记、抵押权注销登记等13项业务1小时办结,企业不动产转移登记、变更登记、一般抵押登记当日办结,其余业务4个工作日内办结。年全面推行不动产登记网上申请,继续增加1小时办结业务种类。
5.减少登记环节。将办理不动产登记压缩为“签订合同与申请不动产登记缴纳税费、领取不动产权证书”两个环节。设置企业服务部门(窗口),建立总部企业、优质企业绿色通道,专岗专责对接涉企业务。
6.减少申请资料。推进“一表”申请,企业可以单凭申请表办理不动产登记业务。推广“e登记”服务品牌,扩大网上申办业务范围,实现办理抵押登记“零跑动”。建立“不动产登记+税务+民生服务”一体化服务专窗,整合线上平台,共享信息数据。
7.实行容缺受理。企业或代理人书面承诺在10个工作日内补齐欠缺资料的(涉及权属争议的除外),不动产登记部门可以先行容缺受理。
8.提升土地管理质量指数。通过人脸识别,实现不动产登记资料查询“零跑动”。实时更新不动产宗地及其附图、不动产登记信息等数据库。健全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机制,开放法院已判决土地纠纷案例等信息查询。
(四)缴纳税费
深入开展“互联网+税务”行动,完善电子税务局功能,逐步实现网上办税业务全覆盖,着力打造国内税收营商环境新标杆。纳税人办税资料再精简25%以上,实现70%以上涉税事项一次办结,新办企业税务信息确认和首次申领发票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
9.提升税费缴纳便利化水平。制定5大类项涉税费事项“一次不用跑”清单,简化办税流程。推行增值税纳税人“一键申报”,实现发票数据自动汇总和申报表数据自动生成。健全电子税务局功能,实现文化事业建设费等10项非税收入业务全程网上办理,推广“税链”区块链电子发票平台,实现发票使用全免费、管理自动化。
10.降低企业纳税负担。全力落实国家降低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政策,将制造业等行业税率降至13%,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税率降至9%,扩大小规模纳税人、小型微利企业和投资初创科技企业优惠范围,按照50%的最高幅度顶格减征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资源税、城市建设维护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不含证券交易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和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六税两费”。
11.降低企业缴费费率和比例。落实国家部署,年执行全省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用人单位缴费费率14%规定,工伤保险缴费费率阶段性下调30%,延长用人单位职工社会医疗保险缴费费率降为6.5%政策期限。企业可在5%至12%之间自主选择确定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生产经营困难企业可申请降低缴存比例或缓缴住房公积金。
(五)跨境贸易
全面优化口岸通关流程,降低合规成本,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高口岸监管执法和物流作业效率,持续提升贸易便利度,推动各项服务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在南沙、白云机场等具备条件的监管现场实现全年“7×24”小时通关。
12.优化口岸通关流程。拓展升级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由口岸通关领域向国际贸易管理全链条延伸,年实现货物、舱单、运输工具申报等主要业务应用率达到%。加快智慧海港、智慧空港建设,推动口岸通关全流程无纸化、智能化。深化“三互”大通关改革,推动监管场地、设施共享共用。完善海运口岸24小时通关模式,优化出口方向“厂港联动”“场港一体”业务流程,扩大试点范围,实现企业跨境贸易全天候通关。
13.进一步压缩通关时间。提升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和作业水平,公示口岸通关流程、环节、时限和所需单证。推广“提前申报”模式,对进口铁矿、锰矿、铬矿,铅矿及其精矿,锌矿及其精矿推行“先验放后检测”监管方式,推进进出境运输工具一次性联合检查,加快建设全流程“线上海关”。
14.降低进出口环节合规成本。全面实行口岸收费目录清单制度,清单之外一律不得收费。深化全市港口口岸和白云机场口岸实施免除查验没有问题外贸企业吊装、移位、仓储费用试点。免除货物港务费地方政府留存部分。
15.创新口岸通关管理模式。加强与港澳在溯源、采信、检验检测、认证许可等互认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水上货运巴士”,整合内外贸同船、驳船水运中转和内贸跨境运输等多种水路运输模式,固定航线和航次,多港停靠、随装随卸,24小时通航。
(六)获得电力
推动从企业用电申请到获得电力业务办理全流程重构,供电企业低压电接入办理时间不超过3个工作日,高压电接入办理时间不超过15个工作日。电力接入外线工程行政审批总时间不超过5个工作日。公告范围内的高压电外线工程、用电容量千伏安及以下的低压电实现接电“零审批、零成本、零跑动”。全市中心城区平均停电时间不超过1小时。
16.提升用电报装服务水平。申请人凭《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政府立项文件、物业权属证明或镇级以上人民政府出具的可供电证明等“任一”文件即可用电报装。高压电报装程序精简为“业务受理、方案答复、竣工装表”3个环节,低压电报装程序精简为“用电申请、勘察装表”2个环节。推行“互联网+用电报装”服务,主动公示报装和电价实施信息,实现“一次都不跑”。
17.优化接入外线工程审批。接入外线工程行政审批并联办理,总时间不超过5个工作日,其中,规划许可办理时限压减至4个工作日内,交通疏解审核意见、开挖许可、绿化工程审批、水利工程审批办理时限压减至5个工作日内。
18.推行“一窗式”审批服务。政务服务管理部门统一受理业务,推送至对应政府审批部门并汇总审批结果。建立“统一收件、统一出件、资料共享、同步审批”的网上并联审批机制。
19.实行“信任审批、全程管控”。公布公共设施报装和报建领域承诺制信任审批事项清单,对于实行承诺制信任审批的事项,允许申请人在做出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承诺后即可获得审批,事后在规定期限内交齐全部审批要件。对违背信用承诺的失信企业,将其失信行为记入信用档案,依法依规予以限制。
(七)获得用水
推动从企业用水申请到获得用水业务办理全流程重构,优化供水企业报装流程,有外线工程办理时间不超过10个工作日,无外线工程办理时间不超过4个工作日。用水接入外线工程行政审批总时间不超过5个工作日。
20.优化用水接入外线工程审批,推行“一窗式”审批服务,实行“信任审批、全程管控”。统一精简和规范全市各供水企业报装服务程序,报装流程精简为“受理报装、施工报建、装表通水”3个环节,申请材料精简为“身份证明材料、可供水证明”。提升用水报装服务水平,在土地出让时提供用水连接技术指标清单,推动用地受让单位实施的供水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同步完工、同步供应。推行网上申报服务。
(八)获得用气
推动从企业用气申请到获得用气业务办理全流程重构,优化供气企业报装流程,有外线工程办理时间不超过10个工作日,无外线工程办理时间不超过4个工作日。燃气接入外线工程行政审批总时间不超过5个工作日。
21.优化燃气接入外线工程审批,推行“一窗式”审批服务,实行“信任审批、全程管控”。统一精简和规范全市各供气企业报装服务程序,报装流程精简为“用气申报、验收通气”2个环节,申请材料精简为“身份证明材料、可供气证明”。探索建立公示开挖范围和施工周期内的燃气外线工程事项免审批机制。从严审核定价成本,降低城镇管道天然气输配气价格。
(九)获得信贷
优化金融信贷环境,提升小微企业信贷可获得性,扩大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规模,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22.设立融资风险补偿资金。广州市财政3年共安排0万元资金,支持银行与融资性担保公司、再担保公司等合作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业务并给予风险补偿。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损失补偿资金池规模,拓宽资金池受益企业范围,年实现合作银行翻番,发放贷款累计超亿元。
23.建立市区两级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通过新设、控股、参股等形式以及联合担保、再担保业务合作方式,发展一批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对新设立和新增资的区级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市财政按不超过区财政出资额40%的比例配资,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
24.建设推广金融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中小微企业融资对接平台,逐步实现电水气等涉企信息接入,为金融机构向中小微企业授信提供支持。推广应用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动产融资统一登记系统”。
(十)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
深化国家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在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等方面先行先试。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和运用效益,建立衔接配套、相融互补的多元化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打造全方位高效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创建“对标国际、引领全国、服务湾区”的知识产权强市。
25.建立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强化司法保护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广州互联网法院、知识产权法院作用,大力压缩立案、审判期限,落实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推广适用技术调查官制度、举证妨碍规则,完善知识产权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审判“三合一”工作。细化司法保护、行政监管、商事仲裁、专业调解间的协调与衔接,统一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立案标准,规范涉嫌犯罪案件的移送规则。探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执法机制对接,推动形成联合执法机制。充分发挥广州各类维权机构功能,建立知识产权“一站式”维权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信用监管,将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健全知识产权失信主体联合惩戒机制。
26.促进知识产权创造提质增量。优化专利资助政策,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专利创造工作,提升国际专利拥有量。实施专利强企工程,加大高价值专利培育和小微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扶持,加强对高价值专利产业化的资助力度。完善专利导航工作体系,加强专利信息分析利用,定期发布重点领域知识产权动态,引导企业进行专利布局。支持指导企业申请驰名商标认定保护,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广州品牌。
27.优化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推进商标注册、版权登记便利化,提供知识产权质押登记全流程服务,商标、专利质押登记办理时限分别压缩至3个和5个工作日内。高标准建设中新知识城知识产权服务园区和越秀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中心,引进知识产权代理、法律、评估、运营等机构,打造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业态。扩大市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投资规模,重点投向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助推企业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多模式开展知识产权融资工作,建立银行、保险、财政分担风险的专利质押融资机制。
(十一)打造“智慧政务平台
在“数字政府”建设框架下,逐步实现全市政务服务“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建成纵横全覆盖、服务全渠道、事项全标准、内容全方位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年建成政务数据高度共享、涉企审批事项高度整合、政务服务各环节与所需数据高度对接的“智慧政务平台。
28.建成“一网通办、全市通办的总门户。整合各部门现有政务服务系统,重点推动开办企业、不动产登记、通关贸易等事项并联审批,推行集网上申办、网上审批、快递送达于一体的“零跑动”审批服务。依托市工程建设项目联合审批平台,实现电水气线性工程联合审批。年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数据共享、身份互信、证照互用、业务协同。
29.加快推动“一窗受理、综合服务”。将部门分设的办事窗口整合为综合窗口,实现重点领域和高频事项“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