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从化区成立全市首个地名专家委员会,小编不禁在想:咱黄埔区何时也成立类似机构,来规范一下路名呢?因为长期以来,小编解读楼盘查阅地址时,经常被楼盘周边道路的名称逗乐,各种奇葩的路名层出不穷。
黄埔区面积广阔,南部沿江路网较密集,北部近年来也规划了不少新道路。从实际需求来看,其道路命名确实需要更加规范化,才能更好地为民众服务。
可能有部分街坊会觉得:“路名能用就行,何必纠结?”但是,实用性并不能只针对本地人,路名也该照顾到更多群体。同时,路名是一种特殊资源,体现着历史文化、时代特色、城市品位和政府管理水平,甚至影响着城市的发展走向。所以,路名既是刚需,也是城市的记忆和名片,其规划化是很重要的工作。
然而,路名的规范化并不容易,纵观全国各地,城市路名问题早已司空见惯,不只是用词的奇葩甚至土气,更多的是在交通层面的不实用,咱黄埔区的路名也不例外,我们不妨来捋一捋。
黄埔区道路命名现状
道路的命名大多与地方历史、文化因素、时代精神等有关,如老黄埔由村落名衍生的茅岗路、华坑路、文冲中路等,沿江地带由港湾文化衍生的港湾路、港前路、文船路等,科学城由建设奋斗衍生的科学大道、开创大道、开源大道等……杂乱多样的命名方式会避不可免地滋生出一些问题:
1.道路重名问题
这种问题主要针对同市不同区的路名,因为一般人表述地点时至少会精确到某个市,但是否会精确到行政区就难说了。黄埔与其他区重名的道路不在少数,如黄埔和番禺的坑田路、黄埔和海珠的敬业路,黄埔和花都的凤湖一路、黄埔和增城都有创新大道……同时,还存在以河流再加方位区分的道路,比如以“珠江”加方位,黄埔有珠江北路,天河有珠江东路、珠江西路,南沙既有珠江东路,也和黄埔同样有珠江北路,易给方位感弱的人带来困扰。
此外,路名与地名存在关联性,人们易由地名来联想路名,如此一来就容易产生错觉,如黄埔无镇东村,却有镇东路、镇东桥,花都才有镇东村。再如黄埔的东鹏大道,是现有的系列“东”字头路名之一,可能是因为地处开发区东区,但不了解的人乍一听还以为附近有东鹏特饮的厂房或总部,事实上并非如此,且周边也无以东鹏命名的村落、社区。总之,道路重名容易混淆视听,给出行、寄信、寻人等带来不便。
2.由方位命名法产生的路名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方位命名法多见于道路分段命名,即同一条路分不同路段,加上“东中西”或“南中北”来命名,如“光谱东、中、西路”。但是,在黄埔却有方位命名法被错位使用的道路,如鱼珠东路与鱼珠西路,这是两条不相连、完全不同的道路,如此命名可能是因为分别位于鱼珠地铁站东西两侧,类似的还有新阳东、西路,这样容易让人误以为是同一条路,编者认为有不妥之处。
此外,还有无端使用方位命名法的道路,如开元南路、文冲中路,没有与之对应的“开元中、北路”之类的道路,用词多余。
3.部分路名字词怪异
此类情况更多的是历史遗留问题,像很多套用地名的道路,经常有怪异的字词,这会造成两种弊端:一是路名奇葩,意义不明,即使有典故也不为众人熟知,如牛往街、牛地街、牛皮糖路、新担路、树吓大街等,让人不知所云。二是路名有生僻字或读起来拗口,如夏园新圩路、迥波巷、沙挞西路、孖塘东街等,难以清晰表述。虽然这些路名的理解、表述难度因人而异,但总有人会受到干扰,对城市形象也不一定有正面作用。
4.部分路名落后于时代
此类路名同样是受历史因素和地名影响,从更新升级后的城市形象来看,明显落后于时代发展。比如黄埔区内有很多以“坑”字命名的地方和道路,“坑”字易给人一种未开发、穷乡僻壤的刻板印象,且略显土气,不符合黄埔未来的城市发展规划。
再如老黄埔的隔墙路,年前是原萝岗区与旧黄埔区交界地带,也是开发区西区的西出口,实际上编者也不知其命名典故,但新黄埔已成立多年,使用这种含有“分隔”意味的用词来命名原交界地带,总让人略感别扭。总之,黄埔的发展日新月异,原先那些明显落伍于时代发展的路名,也该有所整改了。
5.部分道路为“无名路”
此类问题具体有两种情况:一是城中村、郊外村落的内街内巷没有命名。也许有读者会反问:“这种路多如牛毛,有必要起名吗?”事实上,恰恰是因为数量多才需要命名区分,否则连地图软件都只能显示“某某村某某附近”的地点,会很容易把探访者绕晕。
二是目前规划、在建的道路没有命名。随着城市建设的铺开,黄埔出现不少只用“规划一、二号路”之类来称呼的道路。虽然可能有点操之过急,毕竟这些道路大多尚在施工,甚至只是规划阶段,但过往经验告诉我们,在其他市、区也有已建成却还是叫“规划一路”的道路,着实令人尴尬。
总之,黄埔区的道路命名略显杂乱,不甚规范,确有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年新黄埔区成立时,区第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工作报告曾指出:“新的黄埔区将致力于建设国际化生态型创新城区”,这就需要从路名等细节做好,形成一批既具有高度实用性,又能代表创新城区形象的路名。
然而,道路命名实在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各种命名看似合理,实际使用时却又见仁见智,问题频现。道路的命名其实是一个选择性记忆过程,在此期间民众对新路名会经历不习惯、不熟悉到逐渐认同的过程,一旦认同就没那么容易更改了。因此,编者并没有要求大改全改,而是排查不规范、不实用的路名加以整改。
关于黄埔路名规范化的建议
去年3月,广东省民政厅六部门就已联合启动清理整治“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工作,路名也是其中重点之一,说明政府对此也是非常重视。结合各地经验,以下是编者对黄埔路名整改的若干建议:1.将各级路名整合梳理,出台指导性的规划文件。比如深圳就曾制定《深圳市现状道路桥梁名称梳理规划》,梳理调整全市条次干道及以上级别道路。黄埔区也可出台类似文件,形成指导框架,统计本区各级路名,做出道路花名册,重点梳理重名、不恰当使用命名法和带有生僻字的路名,为注销、调整和更改做准备,使相关工作的开展更加有依有据,也有利于后期道路管理。2.成立地名专家委员会,重视研究、调查和交流。如开篇所言,从化区成立了全市首个地名专家委员会,黄埔区也可成立类似组织,开展地名、路名历史研究与图录典志编纂;组织专家基层调查,挖掘地名与路名关联性及相关人文底蕴;与其他市、区的相关机构合作召开沙龙会,形成交流机制;参与讨论黄埔道路的命名、更名、销名……总之,成立类似的组织将有利于黄埔路名的整改与规范,形成相关理论服务于后续管理,也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3.使用多种命名法,因地制宜地更改、制定路名。目前,通用的命名法有名词命名法、数字命名法、方位命名法、历史命名法、省市名和地名套用法等,此外还有经纬命名法、节日命名法……实际上,黄埔区原有路名多多少少也用过以上命名法,只是随时代变化与城市建设,路名缺陷逐渐凸显。道路命名、更名既要考虑系统性,有全区布局思维,又要讲究规律性,为实用性打好基础,此外还需考虑历史性和特殊性,所以黄埔路名的规范需要因地制宜地使用多种命名法。▲茅岗路重名路要采用优先保留原则,不影响使用的可不改,毕竟街坊邻居已经叫习惯了。而实用性差的重名路,可以交汇的上一级道路名为准,实施降级序号法,如上述的坑田路,因是与茅岗路交汇的次级路,故可命名为“茅岗×街”。而与街交汇的次级路则命名为一至N巷,明确道路等级。方位命名法被错位使用的问题也需要修正。需要明白的是,“同路分段”不等于道路交汇或并排,以日常习惯来看路名加方位多用于“同路分段”,如科学城的“光谱东、中、西路”,而交汇或并排的例子有“南云一到五路”,两者格局明显不同。为避免混乱,方位命名法与序号命名法要区分使用。带有生僻字的道路,需考虑文化意蕴保留的,可依据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寻找同音或近义字替代。无相关需求的,亦可参照上述方式适当整改。4.与民意形成互动,制定和甄选路名。地名专家委员会只是起统筹和参考作用,更重要的是民众的接受程度。去年8月,广州市民政局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