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面临基础条件薄弱、财力不足、村民分类意识不强等难题,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结合地域实际,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纳入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高效推进垃圾分类,全力打造具有从化特色的垃圾分类体系,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格局。
“3+3+1+7”标杆示范全域带动,“1+2+3+8”*策体系精准施策。全区个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所学校、小区、55个社区、条行*村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各行业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取得显著成效,分类投放点升级改造和垃圾分类环保驿站建设稳步推进,市、区两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创建初见成效,全区资源回收率为38%,生活垃圾全面实现“零填埋”和%无害化处理。
“一村一策”打造垃圾分类标杆
?
从化区推广生活垃圾“源头两分、整村四分”模式,对农户,分为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对整村,设置1~2个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收集点。推行“定点投放模式”,每个自然村至少设置1个分类投放点,截至目前,共设置农村分类投放点个。厨余垃圾“就地消化+预约回收”、其他垃圾转运焚烧、有害垃圾定点收集、可回收物市场化处理。“因地制宜、一村一策”:锦村村,厨余垃圾通过就地处理设施处理后,与花卉垃圾混合还林种植,实现厨余垃圾和绿化垃圾再生利用和源头减量;西塘村,建设资源回收驿站,完善垃圾分类“美丽银行”“美丽超市”运营模式,进一步提升村民参与分类投放积极性、自觉性及准确性;南平村,引入垃圾分类体感游戏设备,打造智能化垃圾分类宣教中心,推动村级妇联组建巾帼志愿者队伍,不断激发农村妇女自觉践行垃圾分类的内生动力;吕田镇,采用“网格化管理”+“村居组”两网管理,迅速解决撤桶并点和两网融合点、站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建立设施设备、宣传告知、物流去向、统计台账、分类实效的“五有标准”,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全领域覆盖。
年,从化区以“7条市级示范村+19条区级示范村”为基础,探索打造具有从化特色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标杆区—“一个驿站+二级管理+三个回收机制+四类分类设施+五个保障机制”,切实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
硬件设施实现多元化升级
?
随着生活垃圾产生量日益增长,垃圾处理压力逐渐加大,为了进一步提高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从化区因地制宜打造“垃圾分类环保驿站+大件物分拣中心+黑水虻生物质处理+厨余垃圾脱水减量设备设施+就地处理设备+终端焚烧处理”的新一轮垃圾分类处理硬件设施布局。分类投放环节:坚持“一小区一方案,重提升、降成本、适用为主”,重点完成建成区范围内个分类投放点新建任务及个分类投放点的升级改造,打造集“硬底化、照明、洗手、遮雨、宣传”五要素于一体的垃圾分类投放亭,为居民分类投放提供方便、干净的投放环境;收集运输环节:购置厨余垃圾和有害垃圾运输车辆共16台、电动三轮车73台,大幅提高分类收运能力,杜绝“混收混运”现象;末端处理环节:目前,第七资源热力电厂已完成规划调整、用地报批、征地等程序,正进行场地平整工作,整体工程及配套设施将于年12月建成投产,第二期工程设计规模为日均焚烧处理生活垃圾吨;厨余垃圾处理厂各项前期工作与电厂二期同步推进,一期计划于年建成,建成后处理能力为吨/天,依托焚烧处理为主、生物质处理为辅、资源化高效利用的终端处理模式,末端处置能力进一步得以提升。
行业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百花齐放”
?
为了狠抓行业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工作,从化区年初制定《广州市从化区年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各行业部门具体减量目标以及分类措施,确保年底前完成创建教育、医疗、市场、邮*等行业共计27家生活垃圾样板单位的工作任务,形成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助推全行业垃圾分类提质增效。在从化,“管行业必须管垃圾分类”的理念已经成为各行业推动垃圾分类的行动自觉。截至今年9月,10所生活垃圾分类样板学校通过打造“二手书”交易平台,开展“小手拉大手”“抖音”短视频征集比赛、“垃圾分类新时尚,美好家园我来创”书画比赛等系列宣教活动,实现校园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98%,垃圾分类投放参与率达到90%,知识普及率达到%;区属医疗卫生机构坚持推广电子办公,多途径开展源头减量工作,今年1~9月的生活垃圾总量同比去年减少8.5%;**机关月均用纸量减少14.2%,约9.5吨;星级酒店、A级景区塑料垃圾袋使用量同比减少25%,客房垃圾产生量同比减少18%,园林绿化垃圾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减量约20吨;开展快递行业“绿色包装”工程,实现包装物源头减量达1.25万吨。以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广东温泉宾馆、医院、从化中学为代表的分类样板单位在行业中建标杆、树形象、赢口碑,从化区各行业垃圾分类走上“快车道”,实现同频共振。
“互联网+可回收物回收”“两网融合”再突破
?
从化区创新推出“丛城环保回收项目”,市民只需要通过手机点击“丛城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