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里
为了看病,我们总是步履匆匆
片刻都难以休息
但如今,随着医疗大数据的建设
看病将不再是件“麻烦事”啦!
辛苦的医护人员们——
1月10日下午3点,医院同德围分院的郭护士在急诊护士站旁来回穿梭,一刻也不得闲。“这边的工作量可能比总院还要大。”她说。
年6月底,医院揭牌,有着10年护龄的她和其余多位同事从荔湾区总院被统一调派过来。
此前,白云区的同德围仅有零星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私人诊所,成立于医院同德围门诊部是唯一具有三甲水平的分支机构,但门诊容量和诊疗设备都比较有限,也不能够住院。
医院同德围分院
而在总建筑面积平方米的同德围分院投入使用后,门诊楼和住院部有了个床位,急诊科也增添了呼吸机、除颤仪、输液泵、心电监护仪等先进设备,有能力处置各种突发病症。郭护士说,最近他们刚收治了一个从三米高跌落下来的街坊,前一晚抢救了一名突发心衰同时患有肺炎和多种基础病的老人。
“方便多了”
从去年12月底该分院成为广州市医保定点机构以来,各专门科室的就诊人数迎来新的增长。
一位年轻妈妈第一次到这里就医,替儿子挂了外科的专家号;住在附近横滘村的外来务工者陈先生也经人介绍,带着72岁的母亲来看耳病:“之前一般到机场路那里的广医院,这边开了之后方便多了。”
“忙的时候,一天50多个号”
儿科中医师朱丽臻今年1月起正式在同德围分院上班,据她说到,冷空气到来之前,儿科经常爆满:“除了附近的街坊,还有一些从潭村、石井那边过来。忙的时候,我一天看50多个号,可能其他更资深的医生看得还会更多。”
朱医生说,这里很快要开一个24小时的儿科急诊留观病房,配合24小时有人值守的化验和磁共振(CT)诊断,可以应对有患儿半夜求诊的情况。
专家巡回门诊
在她隔壁,花白头发的儿科专家、副主任中医师谢康禧正在坐诊,头一个小时看了7个号。每周三下午和周五上午,他会从总院来到同德围分院。
内科、外科及各细分科室也都设有这样的专家巡回门诊,且同科室内各个知名专家出诊的时间基本错开,如此一来,周边居民无论何时,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与市区水平相当的医疗服务。
医院次第开张医疗服务布局更均衡
医院同德围分院的设立,是《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年)》新近的成果之一。
按照这份规划,年之前,全市共将新建83家医院,并有59医院、19医院和17医院完成改扩建。
这一轮的医疗资源布局当中,越秀、海珠等中心城区的大型医疗机构都被严控扩张,富余的优质医疗资源被逐渐输送至荔湾区南部、白云区北部,以及南沙、萝岗、从化、增城等缺医院的外围城区。
大医院带动医联体让医疗资源合纵连横
在广州,高水平的医疗除了向边区扩展,还在不断向基层渗透。
居民从家里出发,步行15分钟来到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就能向二级、医院的专家发起远程会诊;重症患者借助转诊绿色通道,可以迅速医院接受手术,病情稳定之后,又能“无缝”医院进行康复治疗……
——作为医改重点的分级诊疗制度,终于在去年进入全面破局时段。
如何打通纵向渠道,让优质的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广州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工作实施方案(-年)》中作出部署:由市卫生局牵头,探索建立医院“双向转诊”的联动机制。
广州做了什么?
年4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破除行政区划、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壁垒,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试点;7月18日,《广东省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实施方案》出台,首次提出详尽的医联体建设标准及工作时间表,省财政方面也以每年万元的力度给予专项支持。
广州医院都参与进来。这一次,在医联体内部,医疗人才的薪酬、医保基金的支付等都有了制度保障,“双向转诊”渠道贯通后,大医院也能接收到更多的疑难病患,传统意义上的“帮扶”,将变为更加合理、可持续的“共享”。
依托于扎实稳固的医联体建设,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也在去年得到全面推进。“十三五”期间,广州还将建成互联互通的市、区两级人口健康信息综合平台,建设广州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实现全市人口全覆盖和数据共享。
未来在广州
四处奔波的不再是病人
而是数据!
编辑
四木
来源
南方都市报
投稿邮箱
baiyunfab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