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们的大学需要对学生更多宽容 [复制链接]

1#

我们的大学需要对学生更多宽容


张国庆


日前,北京理工大学的一名大三学生被劝退,原因是学分不够。尽管学生本人非常渴望继续读书,全班同学也联名上呈校长请求法外开恩,但校方还是婉拒了大家的请求,理由是要按规定办事,并且强调这样做有着重要的警示作用。(12月4日《北京青年报》)该校副校长还以比尔·盖茨为例,建议这名同学另找其他成才之路,但实际上比尔·盖茨当初是为了创业才主动退学的,这种比拟没有可比性。


说起学分问题,在国外的高校包括一些名校中,也有很多学生修不够学分,也有一些学生像那名大三学生那样不能胜任现在的专业,但问题是,除非学生自己不想读书了,学校一般都会想些办法帮助那些处在困境中的学生,他们在处理类似事件时都显示了更多的包容色彩,采取了人文关怀的“变通”办法。


国外成功的大学的学生是流动的,学分可以转,最多就是个计算方法问题,有的可以全部转,有的是部分转。不仅如此,校方和教师还鼓励学生追逐兴趣而不是追逐“热门”,开明的校规也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转系。换句话说,转系在那里相当容易,而人们也普遍认为这是学生的基本权利,学生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学校无权干涉。


对此,李开复曾经感叹,“若不是开明的校规允许我转系,今天我就不会拥有计算机领域的成就,很可能只是在美国某个小镇上做一个既不成功又不快乐的律师。”


一位大学校长说过:“读名校,读的是一种氛围,一种传统,一种精神。”


事实上,一流大学与普通大学的主要差距不是在硬件设施上,而是在传统上,在文化上,在大学精神上。


这种“精神”既表现在一些*策、校规的制定上,也表现在一些细节上。


我的一位考取北大博士的同学讲起他的面试时,提到这样一个细节:那天面试的地点本来定在教研室里,但当导师推开教研室门时,发现里面有一个学生在读书,导师随即就退了出来,对他说:“读书重要,我们换个地方吧。”


这是在北大。当我对另一所大学的学生说起此事时,他们直摇头,说道:“这在我们这儿是不可能的,那个学生不被骂出来就不错了。”


美国伯克利大学前校长田长聚曾经说过,“未来的大学必须非常关心学生的生活。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的,往往比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多得多。


所以,21世纪的大学要改变过去那种重技术、轻人文的倾向。“这句话可谓一语中的。


许多大学要获得“人格魅力”和感召力,则应当增加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在这个知识迅速更新、信息猛烈膨胀的时代,要想在几年的大学时光里在某一学科脱颖而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大学时光,特别是本科时光,最重要的,似乎是形成一种人文精神,逐渐达成人格的成熟,并进而摸索出个人发展的道路。而这些,正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一位严格意义上的教师应该传授和熏陶给学生们的。


许多名校的教授们,每周都要和学生至少见一次面,问问学生这一周都读了些什么书,参加了什么活动,有什么体会,有什么创见,生活中有什么困难,然后大家一起讨论有时是争论一些问题。他们的薪水确实很高,但他们是对得起这份薪水的。


  来源:《新京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